不知道什么时候,上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诗词,现在居然不敢背诵了。

不敢背诵的原因,不是年长日久忘记了,而是很多的古诗词的读音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1

最近,就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周末的时候,姐姐家的小女儿正在背古诗。

隔着房间,我就听见孩子正在背诵杜牧的名篇《山行》

孩子刚背完前两句,姐姐就冲了出去,对着小外甥女厉声说道:“那个字念“xiá”,不念“xié”,老师怎么教的。”

小外甥女委屈的看着妈妈,说:“妈妈,我们老师就让我们都念“xié”啊。

妈妈理直气壮地说:“胡说八道,妈妈上学的时候,就因为这个字还扣了分呢

这个字在这首诗里就读“xiá”

女儿一声没吭,就跑到屋里,拿出书包,打开语文课本,指给妈妈看。

当时,妈妈就傻眼了,课本上“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斜字清晰的注着“xié”。

当时妈妈认为教材可能出错了,就打电话给老师。



结果,老师不耐烦的说:“不会,别瞎教孩子。

在这里,奉劝各位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自己要先查一遍,确保知识的正确性。

这首诗以前教材确实读“xiá”。

2016年的时候,我国发布了《2016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虽然这个意见稿一直处于征求意见之中,但是新华字典却取消了斜字“xiá”的读音,教材只能也相应作出调整。



被修改读音的诗词不仅仅这一首诗词了,还有很多。

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中,“乡音未改鬓毛衰”中的“衰”已经由原来的“cuī”改为了“shuaī”。



2

《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我读错了,你读对了吗?

古诗《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就有不同读法。一部分人读第一声,一部分人读第三声。



因为语言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有些字音始终没有定论。对那些悬而未决的字音,教材中也大多采用回避的办法,不进行标注。

那么,《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究竟读第一声“jī”,还是第三声“jǐ”?南宁黄亢美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读第一声“jī”,你读对了吗?

3

杜牧先生的另一首诗《过华清池》中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字,现在也改为了“qí”,不再度“jì”。

其实这个字读音不同,代表的意思不同,读“qí”是动词,常见的骑马;读“jì”,是一个量词,一人一马为一骑(jì)。



最让人气愤的是,当年老师不断敲黑板让你记住的“说服”(shuì fú),现在真的读“shuō fú”了。

你说气人不气人呢?

还有就是小学课本上的《敕勒歌》中,野字出现了2次,但是2次读音是不一样的。

不过现在统统都读野了,省的孩子小,记不住。

天苍苍,野(yě)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

还有一个词语,是我们经常读错,书本是正确的——弄堂这个词不读“nòng táng”读“lòng táng”



为什么会对古诗中读音进行修改呢?

1、这个发音缺乏适用环境

古人的读音,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发音。例如骑这个字,现代汉语很少会用到“jì”这个读音了,为了统一读音,只好取消了。

2、读错的人太多了

这个原则就是众口铄金了。语言就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读音,因此读错的人多了,也就算对了。例如:说服、角色、确凿等。

建议在学习古诗词时候,老师可以单独强调这个读音的使用环境,方便学生记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