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塔克拉玛干腹地,千年翻涌的“沙漠恶龙”,即将被绑缚。近期,从民丰县到于田县多地,最后的合龙工程正在推进中。

一旦完成合围,无论从南疆小范围的角度看,还是从全新疆更大的范围看,环绕塔克拉玛干一圈,绿色锁链将会牢牢把沙漠束缚在其中。



正因为如此,现在仅剩的缺口攻坚工程,其意义就显得尤为巨大了。

3000公里中仅剩的285公里缺口

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全部沙漠的七成以上,占全国沙漠面积将近一半。从边缘绕行沙漠一圈,长度为惊人的3046公里。

4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用绿色的锁链来束缚“沙漠恶龙”。就是在沙漠边缘,建设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绕行沙漠一圈,就能将其牢牢的束缚住。



有了屏障之后,一方面可防止沙尘对边缘地带持续侵袭,进而可以阻挡沙漠扩张的势头

另一方面,塔克拉玛干沙漠本就是流动性沙漠,在风的作用下,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来它一直在“走动”。只要是它涉足的地方,就会变成漫天黄沙与毫无生机。

一旦有了绿色屏障,沙漠想再随意“走动”,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年启动三北工程后,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修建一直在进行。



从1公里到100公里再到1000公里,最终环形的屏障长度,定格在了2761公里。

屏障区域不仅仅有树木森林,有草地植被,甚至经过多年的打造,有些区域还有湿地生态。这些区域的面积,占环线总面积区域的90.6%。

最后剩下来的,就是这285公里缺口。缺口地带还是完全的空白区域,几乎没有任何人工植被。

这最后的区域究竟是哪?为何会被放到最后处理?



南部边缘的几个县

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体仿佛都在向南“移动”。这是由于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巨大地形的阻挡,导致从南部吹来的风,几乎影响不到沙漠。

相反,从北部吹来的强风,不断驱赶着沙漠南移,这也是为什么地处沙漠南缘的南疆地区,整体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

环线绿色屏障的缺口,也正好在这一地区。具体来看,涉及到叶城、皮山、策勒、民丰、于田、和田、且末等县。这些地区正好处在风口区,风沙的影响相当恶劣。



比如且末县,四周围都是沙漠,只有中间7万多人生活的区域,才稍微显现出一点绿色。

但是要守护仅有的绿色却相当不易。风裹挟着沙子,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发动袭击。强沙尘天气里,遮天蔽日都是黄沙,能见度连20米都不到。

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整个且末最终都将变成一望无际的沙漠。



再来看于田县,这里和且末县的情况基本一致,没有绿色屏障的空白区域有76公里。在最后剩下的285公里空白区域中,于田县占26.6%。

而在民丰县,全年的浮尘天气,长达260天以上,绝大多数的日子都是黄沙漫漫。

央视本月中旬报道,285公里的最后缺口,目前也已完成了八成以上的工程,这被称之为锁边工程,还剩最后的几十公里要完成合围。



从此前的报道来看,最后285公里的合围锁边工程,大约是从今年四五月开启的。比如民丰县,最后剩余的锁边工程是从5月底开启的。

哪怕最后剩余的空白区域不多了,但要想彻底完成合围,整体的工程难度也很大。更何况,这几处仅剩的区域,都是最难啃的骨头。



难在大、少、动

最后区域的锁边工程难度,主要有三大难点。这些难点如果不能彻底攻克,即使将绿色屏障建立了起来,沙漠也可能会反扑,甚至是反扑成功。

首先是大,整个南部边缘地区,面对北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是泰山压顶之感。

这些地区人口居住的区域,本就被沙漠环绕。而在沙漠深处,高高的沙丘有的甚至能到300米以上。



所以在锁边的时候,大片的沙漠会对绿色植被构成直接的冲击。毕竟在这些地方,沙漠和干旱才是绝对的主宰。就是种下再多的绿色植物,肆虐的沙尘暴天气,用一晚上的时间,就能将所有植被从地表抹除,就仿佛它们根本没有出现过。

其次的难题是少,这里的少自然是指降雨稀少。而且对比全国的沙漠地区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区域的降雨是最少的。



像甘肃的河西走廊,很多沙漠地区的年降雨量,也能达到300米,内蒙古的一些沙漠地区,年降水量能达308毫米。而在山西北部的荒漠和半荒漠区域,年降水量又增高到了508毫米。

再来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多只有80毫米。碰上雨水少的年份,甚至只有10毫米左右。



没有降水,风还很大,想要在这片区域种树种草,难度可想而知。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即使辛辛苦苦种下了植被,也可能会因缺水而很快就死掉。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动。上面也提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就是在风的作用下向南移动的。

沙漠整体面积超33万平方公里,会流动的沙丘面积就达到了惊人的25万多平方公里。



从沙漠类型看,这里的沙子颗粒小。西北边进来的冷空气,会和东北方向的气流形成对流,最后就会变成大风。沙子颗粒小,大风一吹就能扬起来,沙漠就会发生移动。

不断产生的沙尘暴天气,会轻松遮盖植被,整体上治理起来的难度就很大。在具体实施的工程中,各地又如何推进的呢?



且末县:种小麦固沙

既然沙子会流动,就得设法把它们固定住。最常规的做法,是人工设置一些草格子。将沙土地一片片网格化,然后在每个格子里种上植被,然后慢慢实现对沙土的锁缚。

而在且末县,还有一种另辟蹊径的治理思路,通过在沙土地上种麦子,然后利用麦子的秸秆和根茎,实现对沙土的固定。



比如今年四五月开启锁边工程后,切莫当地要整理出至少5000亩的沙地,然后再平整的沙地上种植小麦。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在哪里治理沙漠,都不能直接在沙丘上种植,因为不管是哪种植物都不会存活。将沙丘推平,尽量把地面弄平整,植被的成活率才高。

且末县种植的小麦,都是经过专门选育的,成活后其生长的个头并不是很高。麦子成熟后,秸秆就直接留在沙地里,不但能给沙子提供肥力,还能将沙土固定住。



民丰县:2.4万亩绿化林

《鬼吹灯》里说过的精绝古城,就位于民丰县的沙漠腹地。而在古城遗址40多公里的地方,是亚瓦通古孜乡,这里的人口仅仅只有300多人。

周围的沙漠比人和植被多,随时能把他们吞没。当地人采取的方式就是种树,几乎是拼命种树。



在整个民丰县,从2021年开始,种植的绿化林达到了2.4万亩,有些树到今年,已长到了4米多高以上。

树木只要成活,不但能固沙,而且还能锁住一定的水分,这样在植被周围,就能保住局部的水土不会流失。

沙漠中的树木,都是耐旱的品种,从红枣到大芸,各种品种的树木都生长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



等到树木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再在树的周围种下草等相对低矮的植被。经过树和草的有机结合,慢慢就会成为防沙的屏障。

80万棵枣树

不光民丰县种了大量的红枣树,策勒县的红枣种的也很多。种红枣不但能固沙,还能让当地村民致富。

一个来自塔城的退休干部老李,从2009年开始,他就来到了南疆地区的阿日希村,开启了长达15年的种树生涯。



近年来,当地为了治沙,还在持续鼓励退耕还林,每家都会给相应的补贴。在2017年时,老李还带领村民们成立了种树合作社。

时至今日,整个村子周围种植的枣树,已经超过了80万棵,另外还有5万棵杨树。这些树已经形成了绿色的屏障,逐渐挡住了周围的沙漠侵袭。

除了上述传统的生态治沙方式,近年来国家还在大力推动光伏治沙



一边发电,一边治沙

光伏治沙,其实就是利用沙漠充足的太阳能发电。光伏板设置在沙地上,可以有效降低风对地表沙土的风蚀。

下面的沙土渐渐固定住了,就能在下面种植耐旱的植物。这样一来,既能发电,又不耽误对土地的种植利用,还能治理沙漠,可谓一举三得。



虽然这种效果不错,但不是所有的沙地都能使用光伏治沙。在不太适合的地区,还得使用工程治沙或者生物治沙法子。

所谓工程治沙,就是大规模在沙漠里设置草格子,然后用植被设置阻挡沙漠流动的障碍

而生物治沙方式,除了常规的种植植被外,再一些沙丘高的地方,还有将其尽可能推平。平整好的沙地,才能大规模种植植物。



综上所述,面对最后的合围缺口,当地采取的治沙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方式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推动才行。

结语

从整体上来看,除了合围最后的缺口,已经建立起生态屏障的地区,治理进程同样也还在推进中。



根据新疆的规划,围绕沙漠治理,目前推动的重点治理项目有7个,综合治理的规模在2500万亩以上,整个进程要一直持续到2030年。



所以说,合围和锁边并不是结束,而是下一个治理阶段的起点。治沙和防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代代人的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