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有一个叫做燕子岩的地方,连地图上都搜不到它的踪迹,但它却因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成为小众的打卡点。
于是,拿着一张发行于清光绪年间的《重庆府治全图》,重庆晚报记者踏上了寻找燕子岩和燕喜洞之旅。
轨道1号线[七星岗站2号出入口],步行导航几百米到重庆印制一厂,再细问。
▲《重庆府治全图》(部分截图)
燕子岩在哪里?
重庆晚报记者先来到重庆印制一厂,按照当地老居民指的方向,找到了燕子岩步道。
燕子岩步道,位于南区路和枇杷山后街之间的狭长山崖石壁中。行走在步道上,山前江水浩浩,山上黄葛苍苍,江中珊瑚坝上绿茵茵,端的是好风景。
提到南区路,就要先了解南区干道:该线路从南纪门外宝善寺起,经石板坡、燕喜洞、菜园坝,绕王家坡而达兜子背,全长4.67公里。南区干道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修建,30年代初完工,抗战时期更名为南区马路,后改名为兰考路,1972年恢复原名南区马路。1980年修建长江大桥北桥头引桥,扩建公路,将燕喜洞正街、西南院66巷106巷等街巷并入后更名为南区路。
▲燕子岩步道边,燕子旅馆的三只马赛克燕子还在。
那燕子岩是块什么样的岩石,它在哪里?
重庆民俗专家李正权:
修南区路前,出南纪门沿江边走到菜园坝,不会有人爬一大坡出通远门走枇杷山,所以解放前后,那边很荒凉,说当地人可放牛。解放后,燕子岩的房屋多以零散草棚茅屋为主,条件很差,当居民聚集成片后,才逐渐修成了吊脚楼和砖房。这条临江的栈道,最能体现重庆山城的城市特点:城在山巅,山在城中,房屋沿山,民居很多还采用了传统的吊脚楼结构,而燕子岩在燕喜洞上面,大片岩石叫燕喜岩(或者燕子岩),燕子岩顶上是枇杷山。
燕喜洞挨着金汤门?
百年前的老地图上标注九开八闭城门之一的金汤门,附近标注有燕喜洞,燕喜洞又在哪里,如今还在不在呢?
居住在燕子岩附近的唐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今年快70岁了,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我不晓得燕喜洞在哪里,但是燕子洞我晓得,它在如今燕子岩观光台背后,现燕子岩32号的位置。现在那个洞已经填埋修建了楼房。40多年前,我曾经和好友在洞里打牌。洞约有一个单间大小,冬暖夏凉,洞中有石制八仙桌,做工简洁精美,还有石凳。
▲燕子岩步道的观景台下方有一处山洞,当地居民说山鸟很多,夏天有燕子。
另外一位在燕子岩居住了40多年的老居民(没有说姓名和年龄)则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枇杷山上有很多洞,我住在观景台附近,观景台下也有一个洞,可能就是燕子洞,因为夏天有燕子。不过步道左右还有洞,远的洞在50中那边。所以燕子洞是不是燕喜洞,不是很清楚。”
清代老地图上标注燕喜洞在九开八闭中的金汤门附近,但是如今金汤门的具体位置,以及到底金汤门是开门还是闭门,至今还有争议。
李宏川是重庆史研究会会员、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负责照片研究、解读、分析。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据重庆文史学者推测金汤门的位置,应该就在仁爱堂至上面的法国领事馆这一段城墙上的某处,但目前还没找到一点遗迹。
李正权老师: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推测古时的地理位置。
燕喜洞,在百年内,曾是街巷名,因此地位于燕喜洞下而得名,位于现南区路中段南侧。
燕喜洞与金汤门,到底隔多远,也不一定如清代老地图那样准确。金汤门,至少宋代就出现了。
真的燕喜洞,我推测是在枇杷山下,在石板坡西侧。枇杷山后街下面就是石板坡,石板坡正对大桥,往西走才是燕喜洞,燕喜洞离金汤门的直线距离也约有五六百米了。
虽然很遗憾找不到燕喜洞和金汤门,但不管是文献还是地图,都记录燕喜洞和金汤门对应珊瑚坝。
所以,金汤门和燕喜洞具体在哪里,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和传说,都还在。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据悉,燕子岩片区是重庆仅存的最具有重庆传统生活气息的片区,也是重庆“母城”最后一块待保护利用的大规模怀旧地,与白象街、重庆湖广会馆共同组成了渝中半岛下半城风貌带,未来或将变得更美。
燕子步道周边打卡点推荐》》
燕子岩79号燕子旅馆
燕子旅馆是1982年修建的砖房,曾被街坊邻居视作渝中老城最“洋气”的民居之一。房外墙面的马赛克装饰,是老板家里出了3倍工钱请工匠做的,一片一片贴上去。马赛克贴完后,工匠们的手指头又掉皮又流血。如今,这建筑的马赛克燕子还在。
郭园
原川军将领郭勋祺公馆,建于1934年。黄色石料砌成的大门,平面内凹,形成了八字形的转折,门上石匾由民国著名书法家余望阳书“郭园”二字。新中国成立后,该处建筑曾作为重庆印制一厂的印刷车间。
神仙洞
历史更久远的神仙洞——原是道馆。“神仙洞”这个地名在1886年《重庆府治全图》中已有记载。如今,神仙洞暂不对外开放。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