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有一次,印度驻华大使梅农想拜访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当时季先生正在301医院住着,一般不见客。梅农大使便通过季先生的秘书几次请求,季先生于心不忍,说道:“要是有这个人陪着,可以一见。”

梅农大使一听有门,便很高兴,于是就去找季羡林先生口中的这个人帮忙,这个人就是时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

说起季羡林和李肇星,两人可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师生情谊。1959年,李肇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他特别崇敬季羡林老师,加上两人是山东老乡,李肇星获得季先生不少教诲,季先生也非常喜欢李肇星这个学生,由此,他们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下来。

1985年,李肇星刚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他心里非常紧张,怕自己说不好,于是李肇星就请教语言大师季羡林老师。他打电话给季羡林,说道:“请问老师,当发言人说话要注意什么呢?”

季先生就传授了实用真经,说道:“肇星呀,你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你不要强调当发言人说话要注意什么,你就当自己是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人,说话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说假话,二是真话不全说。”

李肇星就按照季老师说的去做,果真,从此以后,他发言时再也不紧张了。



季羡林先生不但是国学大师,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大使,他对中印友好关系贡献独特。

2002年,时任印度外长的贾斯万特.辛格在《印度斯坦报》撰文称:中印自1962年边界冲突后,季先生仍潜心从事南亚研究,他对中印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撰写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等专著。他走遍印度各地,向印度人民介绍中国文化,带去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他也把在印度的见闻和感受记下来,告诉中国人民,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

一次,李肇星到印度出席国际会议时,一位印度学者对李肇星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季羡林,印度有一部分历史是很难写出来的。”甚至,印度著名英文报纸《印度时报》把季羡林先生称为当代玄奘。

正因为季羡林对中印两国交流认识的独特,印度高层对季羡林先生非常尊敬,把他当作友好使者。

2003年,有一次,印度驻华大使梅农想拜访季羡林。当时季先生正在301医院住着,一般是不见客的。梅农大使请求几次,季先生于心不忍,就回应道:“如果有李肇星陪着,可以一见。”季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见李肇星。

由于李肇星和季羡林先生关系匪浅,每隔一段时间,李肇星总要去探望他一下。有时,李肇星工作实在繁忙,抽不出时间去看望他,自然间隔时间就长了一点,这时,季羡林先生不直接说,而是总想着法子让李肇星去看望他。这不,梅农想拜访他,于是季羡林先生就趁机把李肇星陪同当作了条件,不得不说,虽说季先生年纪大了,但还是蛮童真的。



梅农大使听罢季先生的条件,感觉有门,还挺高兴,于是就请求李肇星帮忙,李肇星自然不会推脱,于是李肇星便陪着季先生会见了印度大使。

可以说梅农大使和季先生各自都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梅农大使如愿所偿见到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也如愿见到了李肇星。

2008年,慕克吉外长代表印度给季先生发“莲花奖”,以表彰季羡林先生为促进印度学研究和推动中印友好所做的贡献。

“莲花奖”是印度政府为在科学、文学、艺术和学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颁发的奖章,是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季羡林先生获得这一殊荣,是我们国内唯一一个。印度媒体甚至用莲花奖首次跨越喜马拉雅山来形容这一授奖的意义。

授奖时,季羡林先生还在医院病房。这次,季羡林又要李肇星陪同,于是李肇星也出席了莲花奖颁奖仪式。

慕克吉外长前往季先生的病房亲自授奖,季先生在领奖时发言说道:“再过2年我就100岁了,但我认为百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要还有精力,我会继续致力于中印两个伟大国家的友好交流。”在场的中印双方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遗憾的是,季羡林没有活到100岁,领奖“莲花奖”不到一年,季羡林先生便于2009年7月驾鹤西去。曼莫汉.辛格特此致电,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对季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他在致电中说道:季教授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和倡导增进两国延续数千年关系的杰出人士。

对李肇星来说,何曾不是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挚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