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之隅,地域辽阔,山川壮丽。饮食文化之滥觞,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彼时,土著民族如肃慎、东胡等,以渔猎为生,食肉衣皮,其饮食习俗,质朴而原始

及至商周黑龙江地区已有养豕、种黍之俗,饮食文化初现端倪

《晋书·东夷传》载:“肃慎氏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此即其证也。

秦汉以降,鲜卑、扶余、挹娄等族相继兴起,其饮食习俗,既有渔猎之遗风,亦受中原文化之熏陶,渐趋丰富多样。


及至清代,黑龙江设省,以黑龙江而得名。彼时,大批山东移民涌入,齐鲁文化随之而至,鲁菜之风味,亦在此地生根发芽

同时,随着中东铁路之修建,俄国人纷至沓来,俄式风味亦随之传入,与本土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

哈尔滨红肠,即为俄式风味之代表,其色泽诱人,口感醇厚,深受食客喜爱。而鸡西冷面,则兼具朝鲜族特色,酸甜可口,清凉解暑,亦是黑龙江美食之一绝。


黑龙江之地,山林茂密,江河纵横,物产丰饶。山中珍禽异兽,林中菌果野菜,皆为黑龙江人民餐桌上的佳肴。如熊掌、飞龙、猴头蘑等,皆为历代进贡之珍品,其营养价值,举世公认。

而江河之中,盛产名贵鱼类,如大马哈鱼、鲟鱼等,亦是黑龙江饮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此等佳肴,不仅滋养了黑龙江人民之体魄,亦丰富了其饮食文化之内涵。


黑龙江饮食文化之人文情怀,亦值得称道。

黑龙江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其饮食习俗,亦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大庆坑烤,其制作工艺源自东北农村,以灶坑或挖坑熏烤食物,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烤冷面、锅烙等小吃,则以其独特之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今天,跟诸位聊聊,黑龙江的名菜!作为黑龙江人,连黑龙江“十大名菜”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1:锅包肉。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

当时,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厨师郑兴文,为了招待外国宾客,将传统鲁菜“焦烧肉片”进行了改良,把原本偏咸的口味变成了酸甜口味,并用脆皮炸制的方式来增加口感。


锅包肉之所以能成为黑龙江的经典名菜,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

在制作过程中,需选用优质的猪里脊肉,经过切片、腌制、裹浆、炸制、回锅调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每一片肉片都需切成约0.5厘米厚的薄片,腌制入味后裹上一层干淀粉,再入油锅炸至金黄酥脆。


最后,将炸好的肉片与由糖、醋等调料调制的酸甜酱汁快速翻炒均匀,让每一片肉片都均匀地裹上浓郁的酱汁。

锅包肉成品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适度,清爽不油腻,咬一口便能感受到肉质的鲜美和酸甜汁的醇厚在口腔中交织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文末有正宗东北老式锅包肉的详细做法,感兴趣的记得看一眼!


2:得莫利炖鱼得莫利,这个满语意为“渡口”的小村落,北靠松花江,早年间是重要的水路客货运输港口。

得莫利炖鱼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当时村民们以打鱼为生,将捕捞上来的活鱼与当地的豆腐、粉条等食材一同炖煮,既保留了鱼肉的鲜美,又融入了豆腐的细腻与粉条的滑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炖鱼风味。


据说,这道菜的走红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在路边开设的小饭店。

过往的司机和旅客在此品尝后,对这道炖鱼赞不绝口,口口相传之下,得莫利炖鱼逐渐名声在外,成为了东北菜中的一道经典。


得莫利炖鱼之所以能成为黑龙江的经典名菜,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

在制作过程中,需选用新鲜的鲤鱼或草鱼,搭配地产的卤水大豆腐土豆粉条,再加入适量的五花肉、葱姜蒜等调料,共同炖煮至鱼肉醇香、豆腐滑嫩、粉条劲道。

成菜后,色泽金黄,汤汁浓郁,鱼肉鲜嫩而不腥,豆腐与粉条吸收了鱼肉的精华,口感更加丰富。


3:鲶鱼炖茄子。相传北宋末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两位皇帝,押解途中经过松花江时,两位皇帝已饿得筋疲力尽。

金军命渔民以当地食材烹制菜肴,渔民便以刚捕获的鲶鱼和地里的茄子一同炖煮,没想到竟味道极为鲜美。

宋徽宗品尝后大为赞赏,并赞道:“鲶鱼炖茄子,撑死我这老爷子了!”这句话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了赞美这道菜美味的俗语。


鲶鱼炖茄子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食材搭配和烹饪工艺。

新鲜的鲶鱼肥而不腻,肉质细嫩鲜美茄子则鲜香味浓,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形成了难以言喻的美味。


制作这道菜时,需先将鲶鱼收拾干净,斩成大块,焯水后备用

再将猪油烧热,加入八角、川椒等香料炒香,放入黄豆酱煸炒,随后加入清水烧开,放入鲶鱼块,加入白糖、料酒等调料

茄子则撕成条状,一同放入锅中,中火炖煮25分钟左右,加盐调味,最后大火收汁至稀稠。

这道菜色泽乳白清醇,茄子软烂入味,鲶鱼鲜美可口,汤汁浓郁,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4:杀猪菜。其根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满族祭祀习俗。

据史书记载,清代东北满族人,每逢喜庆或疾病还愿时,便会择大猪宰割,请亲友食用。这一习俗历经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杀猪菜。


在东北的广大农村,每年入冬后或入腊月,农家多会把家中的猪宰杀,宴请乡邻,共同分享这一丰收的喜悦。

而杀猪菜,便是这一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涵盖了猪身上的所有部位,如五花肉、酸菜、血肠、头肉、手撕肉等,经过精心烹饪,最终呈现出一桌丰盛的宴席。


相传在千年前,完颜阿骨打率军征战,粮草匮乏之际,百姓们纷纷杀掉自家的猪,为将士们提供食物。将士们吃完猪肉后士气大振,最终一举战胜敌人。

从此,杀猪菜便成为了阿骨打待客的最高礼仪,这一传统也得以流传至今。


杀猪菜,这道菜几乎涵盖了猪身上的所有部位,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五花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酸菜则酸香可口,与五花肉搭配相得益彰血肠鲜嫩多汁,为这道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5:榛蘑蒸肉黑龙江十大经典名菜之一,这道菜以五花肉为主料,搭配东北特有的野生榛蘑,制作工艺虽不繁复,却将食材的本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榛蘑蒸肉的特点在于其醇厚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五花肉经过切割、腌制等处理,与清洗、泡发后的榛蘑一同上锅蒸制

蒸制过程中,肉香与蘑香相互渗透,使得这道菜在口感上既保留了肉的鲜嫩多汁,又增添了蘑菇的清香与爽滑。入口后,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美妙体验令人难以忘怀。


6:烤奶汁桂鱼。相传,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许多沙俄贵族与厨师纷纷逃离故土,其中不乏精通烹饪技艺的御厨。他们带着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来到了哈尔滨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在这里,他们不仅将俄式西餐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更与中华美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交融。

烤奶汁桂鱼,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巧妙地将俄式奶汁的醇厚与中华桂鱼的鲜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味觉体验。这道菜一经问世,便迅速赢得了食客们的喜爱,成为了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地区的经典名菜。


烤奶汁桂鱼的特点在于其色泽金黄、奶香四溢、鱼肉鲜嫩。制作过程中,需选用新鲜的桂鱼作为主料,经过精细的处理与腌制后,再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粉进行油炸定型。

随后,以黄油、面粉牛奶炒制而成的奶汁,成为了这道菜的关键所在。

奶汁的稠密与香气,与桂鱼的鲜嫩完美融合,使得这道菜在口感上既保留了俄式西餐的醇厚,又融入了中华美食的细腻与雅致。

入口后,奶香与鱼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鱼肉入口即化,奶汁醇厚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7:飞龙汤飞龙汤,又称榛鸡汤,是龙江菜系中的瑰宝

此菜以飞龙鸟(榛鸡)为主料,经过精心烹制,成就了一锅汤清见底、肉质鲜美的滋补汤品。


追溯其历史,飞龙鸟早在清朝时期便已被列为贡品,成为慈禧太后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相传,清朝时期的矿务大臣袁大化在新疆任职时,曾亲自将飞龙鸟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

而飞龙鸟的尊贵地位并非一开始就确立,它最早是被东北的普通猎人发现其美味。有一次,一位猎人误打误撞抓到了一只飞龙鸟,用它做了一锅汤招待朋友,结果满屋飘香,从此飞龙鸟逐渐被东北人民视为珍贵的野味。


而关于飞龙鸟的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相传它是西王母的宠鸟,因逃离天庭而堕入凡间,成为了今日的榛鸡。


8:赛熊掌。顾名思义,其形神兼备,宛如熊掌,实则是以牛蹄筋、肉皮、猪肉馅等优质食材精心烹制而成。

赛熊掌的特点在于其选料考究、精工细作。主料牛蹄筋富含胶原蛋白,口感软糯肉皮则提供了丰富的油脂和香味猪肉馅的加入,使得菜肴口感更加丰富,层次分明。

此外,赛熊掌的色泽红润,形状逼真,宛如艺术品般令人赏心悦目。


9:扒猪脸。据传,扒猪脸的历史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曾是宫廷御膳中的一道佳肴。其得名颇富趣味,源于《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天蓬元帅下凡的典故,因而此菜又被称为“天蓬大元帅”。

在齐齐哈尔,扒猪脸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吉祥与富贵。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即“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都会烹制扒猪脸,以此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


扒猪脸的制作过程极为考究,需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繁琐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精心烹饪,方能成就其独特的风味。

其食材精选猪脸肉,肉质细嫩,肥瘦相间,经过老汤的扒制,味道透入肉里,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酥烂脱骨

那金黄诱人的色泽,芳香四溢的气味,无不让人垂涎欲滴。

品尝时,扒猪脸的口感胜似肘子肉,既有肥肉的香糯,又有瘦肉的酥烂,肉皮更是劲韧易嚼,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10:排骨炖油豆角。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早期,相传当年皇太极东征察哈尔时,军队曾在黑龙江境内的一村落休整。

面对众多官兵,村民们猪肉不足,便灵机一动,将剔下的排骨与自家种的油豆角一同炖煮,以飨官兵。

皇太极品尝后大为赞赏,并承诺若大胜归来必重赏村民。

后来,他不仅兑现了诺言,还使得这道菜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黑龙江四大炖菜之一。


排骨炖油豆角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更在于其独特的食材与制作工艺。

油豆角,作为黑土地的特产,颜色鲜绿,肉质肥厚,口感柔和且无老丝,是豆角中的极品。

其外表油润,味道带有奇妙的油香,与排骨的酥烂、咸鲜相得益彰

在烹饪过程中,精选东北山林散养黑毛土猪的小排脆骨,肉质紧实,钙质丰富。将排骨与油豆角一同炖煮,直至排骨酥烂,豆角绵软,汤汁浓郁,满屋飘香。


老式锅包肉

猪里脊肉 500克;白糖 100克;九度醋(或米醋) 50克;盐 约5克;料酒 10克;土豆淀粉 200克;水;色拉油 ;葱丝 20克;姜丝 5克;胡萝卜丝;

将猪里脊肉切成约4厘米宽、8厘米长的长方形肉片,厚度控制在5毫米左右。

切好的肉片放入碗中,加入一勺料酒(约10克)和少许盐(约5克),抓匀腌制20分钟。


取适量土豆淀粉(约200克),加入适量水调成稠糊状。注意,淀粉糊不宜过稀,以能粘住肉片为宜。

起锅烧油,油量需多一些,以能没过肉片为准。油温升至约220度时,将腌好的肉片裹上淀粉糊,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制。炸至肉片定型且表面金黄时捞出,控油。油温再次升高至约230度时,将肉片复炸约2分钟,捞出控油备用。


取一小碗,加入白糖100克、九度醋50克(或米醋)、少许盐(约2克)和适量水淀粉,调匀备用。

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葱丝、姜丝和胡萝卜丝炒香。将炸好的肉片放入锅中,倒入调好的酱汁,快速翻炒均匀。待肉片均匀裹上酱汁后,即可出锅装盘。

最后,可撒上少许香菜或葱花作为点缀即可。


小贴士:

土豆淀粉是制作锅包肉的关键,它能使肉片更加酥脆。

炸制肉片时,油温的控制很重要。第一次炸制时油温稍低,使肉片定型;第二次复炸时油温需高一些,以使肉片更加酥脆。

酱汁的调味可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喜欢偏酸一些的可适当增加醋的用量;喜欢偏甜一些的可适当增加糖的用量。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