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至元通宝有两种,下面来为大家一一列举:

忽必烈时期的“至元通宝”:



元世祖 忽必烈

一种铸造于元代忽必烈至元年间,即公元1264-1294年,钱文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由于铸期仅有数月,故而遗存不多。只有汉、八思巴两体小平至折三共六品。(下图)





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所发行的古钱币当中少有的以汉文字来定义的钱币。至元通宝的币面设计独特,富有艺术感。外观古拙陈旧,铜质粗糙坚硬,风格质朴庄重,字体工整挺拔、浑厚有力。

元顺帝时期的“至元通宝”(“四体文钱”):

而元顺帝所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变化无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于是乎也有四体文钱的美称,这里说的就是顺帝发行的“四体文钱”至元通宝。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而至元通宝则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元年间(1335~1340年)所铸。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钱文则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



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

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尚无定论

顺帝登基时年仅13岁,元朝统治的兴盛期早已过去,留给他的只是一副烂摊子,期间其主政大臣伯颜推行了新政,试图改变元朝江河日下的现象,但最终失败。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大家便普遍认为极有可能是顺帝逐走伯颜推行新政时所铸的寺观庙宇或供养钱,非流通货币,也有认为是纪念币。

元朝政府仿效宋代币制确立了不兑换的纸币本位制。有元一代,政府因强制发行纸币“宝钞”,对金属货币的铸造严格限制,所以铜钱数量之少可谓空前绝后。



元代铜钱分为“官铸钱”和“供养钱”两种。“供养钱”是佛教信徒向寺庙布施时专门用于供奉神灵的私人铸币。“官铸钱”是由元朝政府监督铸造的铜钱,种类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宝”。虽然蒙古统治者多次颁布禁止使用金属货币的法令,但在民间,“至元通宝”等铜钱仍有少量流通,为当时的商业贸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无论是哪一款至元通宝,其都存世不多,但流通范围广泛,主要发行于元朝疆域内的各个地区。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至元通宝被大量使用,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货币之一。

同时,由于元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至元通宝还流通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如今,至元通宝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