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数历代王朝,能够出现一两个明君就可以创造一段辉煌历史,比如汉朝的文景二帝、唐朝的太宗玄宗、明朝的太祖成祖……

但在历史上,有三个太子,有成为明君的趋势,却死在了登基之前,成为后世的一大遗憾。

而这三名太子都是谁?他们又为何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功败垂成

虽然秦始皇独断专权,但他却有一个好儿子——公子扶苏。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好儿子”,总是带着戏谑的成分,但历史上的公子扶苏,那是实打实的仁厚。

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是看着秦朝一步步吞并六国,夺取天下的。



在夺取天下后,秦始皇担心六国百姓不臣服于他的帝位,于是通过加重刑罚,让天下人对他产生畏惧。

但扶苏的做法和父亲完全相反,他觉得天下刚定,应该广施仁政,获取民心最为重要。



因为治国理念的不同,所以扶苏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

除了理念的不同,此时的秦始皇正在四处寻丹问药,修炼长生之术,以求万世不灭。

因此,扶苏的太子之位迟迟未定。



本来父子两人的关系还好,最多是性格上有所不同,等到嬴政死后,将来继位的也肯定是他。

但在一次处死术士的时候,扶苏因为心生怜悯,不想父皇滥杀无辜,便写信劝谏,希望嬴政能遵从儒家仁厚之礼,放掉他们。



当时秦始皇身体不适,再加上这些术士大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死有余辜。

而扶苏却为这群术士求情,由此引得嬴政大怒,不但将术士杀尽,还将他发配到北疆,修筑长城。



而扶苏也并未多说什么,老老实实地跑到边疆,帮助蒙恬抵御外敌,处理军事。

不曾想,父子两人这一别便是永久。

秦始皇想在临终前再次巡视天下,但身体实在扛不住舟车劳顿,最终病死在半路。



临死之前,嬴政下诏让扶苏赶紧回来继承皇位。

结果诏书还没发出去,秦始皇就死了,而代为主持朝政的便是赵高和李斯。

当时赵高和扶苏关系并不好,所以他就想扶持年幼的胡亥称帝。



但扶苏远在边疆,手中又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旦起兵造反,这不是胡亥和赵高能抵挡的。

为此,胡亥想了一个损招,他仿照秦始皇的口吻,写了一个假诏书,命令扶苏自杀。



而仁厚的扶苏在看到“假诏书”后,心痛万分,他没想到自己尽职尽责,却被父皇赐死。

于是他拔剑自刎,遗憾离世。

而手握重兵的蒙恬,也因没拦住太子自刎而心中有愧,最后也自刎而死。



仁厚的扶苏死后,傀儡皇帝胡亥称帝,在赵高的蛊惑下尽情享乐,鱼肉百姓,最终葬送了秦朝。

如果年长仁厚的扶苏继位,秦朝也不会亡于二世。

比起扶苏的冤死,下一个太子死得更冤,有人知道是谁吗?



猜忌与疑心

我们经常说秦皇汉武,这两位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惊艳才绝的存在。

除了功绩的相似,他们的两个长子也非常相似,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厚太子。



汉武帝登基后,一直没有子嗣,这让他十分懊恼。

在一次外出祭祀,路过姐姐府宅的时候,他看上了舞女卫子夫,两人当即行了周公之礼。

随后,卫子夫也跟随刘彻回到皇宫。



没想到,一直没有子女的刘彻,在宠幸卫子夫后,竟然让其怀孕了,并且顺利生下一名可爱公主。

这可把刘彻高兴坏了,而卫子夫也一夺陈阿娇的宠爱,逐渐成为后宫第一人。



在连续生下三名公主后,卫子夫为汉武帝诞下一名皇子,这便是长太子刘据。

刘据自小也是聪慧无比,师从多位名家,熟知治国方略。

而且他的舅舅卫青和两个表哥霍去病、霍光,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战将,实在勇猛。



如果不出意外,刘据日后登基已是板上钉钉。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先后离世,让他在朝中失去了支柱,但此时的刘据也成长为一名能力出众的太子。

在刘彻病重倦政的时候,他就主动承担国事,并且处理得井井有条。



年老的汉武帝经常乱发脾气,对看不顺眼的官吏多用酷刑。

但刘据每次都会站出来,为官员们求情,希望父皇能够赦免他们。

甚至在刘彻不上朝的时候,他还会主动赦免一些臣子。



宽厚仁德的刘据,很快收获了文武百官的拥戴,风头有盖过汉武帝的趋势。

身为母亲的卫子夫劝他低调行事,不要过多干涉朝政。

但汉武帝却表示:“刘据做得非常好,日后登基,大汉必然绵延百世!”



有了父亲的支持,刘据更加放开了手脚,开始重用贤臣,打压奸臣。

而在这群奸臣中,有一个叫江充的,他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并且精通医术,常年为刘彻调理身体。

江充担心太子刘据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对刘彻说:“您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受到了太子的诅咒。”



虽然汉武帝并不怎么信,但还是派江充前去调查。

在奸臣们互相作伪,百般诬陷下,刘据担心汉武帝会对自己下死手,于是选择起兵造反。

但在百官的攻打下,太子兵败,最后选择自尽。



刘据死后,继承皇位的是刘弗陵,不但年龄小,还没主见,导致朝政落入权臣手中。

从此之后,西汉开始走向没落,最后被王莽篡政。

以上两名太子都是和父亲有了罅隙,最后遗憾落寞,而明朝太子朱标就是遗憾中的遗憾……



若他不死,朱棣不敢篡位

历史上皇子争位之事层出不穷,比如李世民为了夺位杀掉兄弟,康熙八次夺权引发朝堂动荡……

但明朝太子朱标的位置,是谁都动摇不了的。

别说后世发动靖难的朱棣了,就算朱元璋想更立太子,也要问问马皇后的意见。



朱标的一生更是传奇,他出生后就跟着大学士宋濂学习,打仗也有常遇春等名将倾心指导。

从小饱读诗书的他,是朱元璋最大的骄傲,很早就被立为太子,赏赐不断。



面对父亲的宠爱,朱标一点都不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宅心仁厚,深得百官喜欢。

尤其在他大婚后,皇孙朱雄英出生,朱元璋亲口对他说:“我年纪大了,你以后要多和大臣们相处,多施仁政。”



从此之后,朱标每日跟在朱元璋身边,努力学习治国之道。

而朱元璋也是事无巨细,全部教给他,生怕有所遗漏,让儿子日后走弯路。

这般父慈子孝的画面,在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是独一份。



当时朱元璋觉得北方疆土越来越大,坐居南京城已经有些鞭长莫及,于是让朱标前往北方,谋划迁都之事。

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朱标在北方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每日上吐下泻。



为了完成父亲托付的任务,朱标还是坚持了下来,但付出的代价是回南京后卧床不起。

太子病重,这可把朱元璋心疼坏了,每日要去东宫看望三四次。

可是无论太医怎么治疗,朱标身体就是不见好转,最后撒手人寰。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得几乎昏厥过去。

太子死后,按理说朱元璋应该在其他年轻有为的皇子中挑选一人,立为储君。

但他实在太喜欢朱标了,宁愿立其子为皇太孙,也不愿意立其他皇子为储君。



最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因为急于削藩,引发了各地藩王的不满,最终朱棣起兵发动靖难,篡取皇位。

而朱棣继位后,急于迁都北京,留下了南京一套烂班子,一直到万历年间都未曾彻底解决。



也是因为朱棣痴迷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宦官,最终明朝被这群宦官折腾得不成样子。

如果朱标没死,慢慢迁都洛阳或长安,也可以完成长治久安。

而朱棣这群小兄弟,对大哥朱标那是心服口服,绝对不敢造反。



历史上这三大太子,都以仁厚著称,却因种种意外而英年早逝。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能继承皇位,都将创造一个崭新的王朝,天下百姓也能多享福百年。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们没等到登基称帝,而天下百姓也没等到他们广施仁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