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字杏荪、杏生,号次沂,又号补堂、补生,晚年自号止叟,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的一个官宦家庭,1840年11月4日生人,卒于1916年4月27日。父亲盛康是清朝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宣怀也延续父亲的路,逐渐成为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也是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
盛宣怀
他自幼聪颖好学,于1866年应童试,补县学生,1870年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赏识,第二年便升任知府,后曾在江苏学政朱文藻、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处担任官职。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管理经验,接连担任过清朝的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直隶总督等职务,并在清末新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还曾与张之洞等人一起倡导洋务运动,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逐渐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之一。
李鸿章
张之洞
在清末时期,盛宣怀致力于教育、实业、慈善等多个领域创办企业,并均有建树,共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如第一个民用股份制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等,并且还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投身公益事业之中,积极组织赈灾,首次开创以工代赈的方法,并成功疏浚了山东小清河。
兴办实业
发展航运
1872年,清廷便有意建造兵舰,但耗资巨大,颇有掣肘,盛宣怀便建议李鸿章利用商船往来贸易来作为建造费用,李鸿章采纳,委任他办理,之后盛宣怀便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公司之一),也在同年便拟定了中国第一个《轮船招商章程》,而在这之前,轮船业几乎没有集商资商的具体章程。
1873年, 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情系电报
1879年,盛宣怀决定建立电报事业,并向李鸿章提议,被采纳后又命其督办。
盛宣怀迅速投入人力物力,并在第二年就创建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第三年,就开启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工程——津沪电报陆线,从天津到上海,理所当然的,盛宣怀被任命为总办,全权督办此事,从此中国进入电讯业。
那时,外国人已经开始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为了阻止,李鸿章又委任盛宣怀建立从上海到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沿海电报线。
1883年,电报事业开始发展,但前期因各项资金不足而遭到掣肘,彼时盛宣怀负责督办管理天津海关,便挪用海关费用来接济电报行业,将其打乱混淆在各个部门之间,暴露后受到清廷的处分,但因李鸿章等人的说情而未被降职。
天津电报局
督办纺织
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上海其他各民办纱厂。
华盛纺织总厂
投资煤矿
汉阳铁厂开办初期产量低下,亏损严重,张之洞便奏请委派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资产包括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
面对这一重任,盛宣怀先是集商进行投股,将官办企业变为"官督商办",并将汉阳铁厂设立为总厂,委托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为总办,将大冶铁矿划入隶属总厂,再着手对汉阳铁厂进行改造扩充。
针对厂内燃料稀缺、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盛宣怀先派人带着外国矿师沿长江上下,到达江西、安徽等地,搜索钻探,寻找优质的煤矿,最后在1898年江西萍乡找到煤矿。
遂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德银400万马克作为资本,开办萍乡煤矿,解决燃料问题。
随即奏派郎中李维格出国考察钢铁,求取炼钢新法,以提高产品质量。
李维格在考察欧美钢铁工业的时,通过先进的炼钢法,找到了汉厂产品质量低劣的原因。如此对比下,盛宣怀迅速购置新机炉,全面改造铁厂,经过如此的改造、扩充下汉阳铁厂,不仅质量问题得以解决,产量也有所提升,在那时的东亚地区,被誉为"第一雄厂",可见规模之庞大。
并且在1902年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之后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也就是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主体架构是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的。
但在改造、扩充汉阳铁厂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盛宣怀禁不住日本制铁所的诱惑,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多万日元,而抵押的就是大冶铁矿得道湾矿山和矿局的全部财产,由此大冶铁矿主权便丧失了。
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旧址
督办铁路
第一条铁路的诞生,源于盛宣怀在1886年创办的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是中国第一个内河火轮公司;依托此公司,建成了日后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
兴办银行
1897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家银行诞生——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此后,以此银行与比利时、英国、美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草约。
兴办大学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深感国家之落后,而想要自强,必先建设新学堂、培育新人才,这才是关键,于是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才之盛皆出于学堂”。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源于设立新式学堂一事上,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找到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彼时后者兼任北洋大臣,所以想通过禀奏光绪皇帝,果然被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日后又改名为北洋大学,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建校纪念日。
盛宣怀一直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在学堂创建后,也不断要求落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中西学体用”的思想理念。
首先,他采用专家办学模式,奏明皇帝“须遴选深通西学体用之员总理”,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具体掌管设在天津的大学堂,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
丁家立
档案管理
盛宣怀的一生十分注重文档留存,72年间,各种文稿、信札、账册甚至宴客菜单,吉光片羽,无不悉心收藏。
仅现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文档就有一亿余字,178633件,换算成他的一生,每天就需要保存6.8件档案。如果加上流散在海外的,这个数字就更为庞大了。
盛宣怀有《愚斋存稿》及《盛宣怀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遗书》《经世文续集》《林胡曾三公奏议》存世。
从政之余,搜集图书文物,藏书极富。大多数是购自江标“灵鹣阁”、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馆”等家旧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托人在日本采购医书、经济等类图书千余种,约万余卷。
据统计,盛宣怀家中先后藏书10余万卷,有历代200余名状元手迹。
宣统二年(1910),盛宣怀在上海住所创建“愚斋图书馆”,聘请名家缪荃孙、罗榘臣等为他编辑《愚斋图书馆藏书目录》,著录藏书6666种,169 900余卷;善本300余种,7300余卷。
《愚斋图书馆藏书》
另有《盛氏图书馆善本书目》4卷,藏书于1933年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掠,全部藏书先后拨给三所学校。在解放后,对盛氏藏书进行了调配调整,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调至安徽大学图书馆;在圣约翰大学的部分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山西太谷县铭贤学校的藏书归于今山西农业大学。
而藏书之丰富,足有600余种方志,其中国内孤本有7种,还涉及到明代刊本600余种,300余种医书,日本刊本500余种,医书后调拨给上海中医学院。
同时还从盛氏祠堂中发现有旧藏书8100余册,其中善本45种和刊刻的图书18种共2700余册,另有文件、信函、档案等,现均藏于上海图书馆。刊刻的图书有《常州先哲遗书》、《卫生丛书》等名著。
慈善济民
盛宣怀作为慈善家,在天津创立广仁堂,在上海开创万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赈济家之一。
万国红十字会徽章
盛宣怀晚年谈及广仁堂时曾说:“上海广仁堂系鄙人一手所建设,平常办理各种善举,遇有灾荒,同人提倡义赈,历有年所。堂内捐置房地、矿业股份,以为恒产,如能经理得宜,未始不可达救人目的。”
这里特意提出“上海广仁堂”,似乎是想与1879年最初在天津创办的广仁堂作区别的意思。因为天津广仁堂有官方的背景,比如有一部分的经费就是来自于官方,而在上海创立的广仁堂则没有了官方经费的来源,主要由盛宣怀主持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汉冶萍公司、又新公司等企业赞助,完全是一个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
晚年时,盛宣怀和江南地区的绅商,长期以来乐于参与灾赈活动,屡有褒言:
“江南义赈,闻于天下,垂四十年,凡遇各省荒歉偏灾,一经官绅布告,靡不竭力集资,四出拯济。”
这是基于他数十年来主持义赈活动事实的基本结论。中国近代历年的赈济救灾活动中,上海地区的民间募捐活动确实是举足轻重的。
他还参与了清政府的许多重要政治活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而他在官场中的表现和在实业和教育领域的成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盛宣怀也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而受到了一些批评。他曾经与袁世凯等人有过一些政治斗争,也曾经在一些经济交易中与外国企业家进行过利益交换。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创新、有着强烈民族情感的实业家和政治家。
袁世凯
盛宣怀在1916年,于上海去世,归葬江阴,享年72岁,留下遗嘱将家产一分为二,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妻子庄夫人为他操办了极为盛大的葬礼,耗资30万两白银,单是送葬队伍就从斜桥弄排到了外滩,为此就连租界的当局都进行了交通管制。
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末时期的结束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
总的来说,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然而盛宣怀这样一个人生波澜壮阔、对近现代有巨大影响的人,却有一个上海滩有名的花花公子、风流人物般的儿子,更是将他的家产彻底败光,下期内容就讲讲盛宣怀的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