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把一堆道理塞进孩子的脑袋,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灯。”
每当谈及亲子教育,这句话总能引起诸多父母的共鸣。
是啊,我们都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许,希望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少走弯路,尽快成长为懂事、优秀的人。
然而,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哭闹不止,家长赶忙凑过去,开启了 “道理轰炸” 模式,“你要听话,不然会吃亏!“这样做不对,会让别人讨厌!”
可孩子呢,要么哭得更凶,要么充耳不闻,甚至还会故意反着来。
又比如,孩子学习上偷懒、懈怠,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诫 “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好,你必须努力!”
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那些道理从左耳朵刚进去,就迫不及待从右耳朵跑出去了。
为什么我们满心以为的 “金玉良言”,到了孩子那里却成了 “耳旁风” 呢?。
一:讲道理为何适得其反
①大脑发育不够成熟
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表明,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要知道,前额叶皮层可是负责逻辑思维、判断以及自控力的关键区域。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好比孩子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像是被情绪的 “小怪兽” 掌控着,更容易受到情绪驱动,而非逻辑的支配。
我们平时跟孩子讲道理,往往是站在成年人角度去和他们沟通。
可孩子呢,根本没办法理解这些道理。
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更容易产生抗拒情绪了。
②情绪需求未满足
在亲子相处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容易被我们忽视,那就是孩子的情绪需求。
情感心理学专家约翰・戈特曼提出了 “情绪教养理论”。
这个理论着重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当孩子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他们是没办法直接接受外界的理性沟通的。
打个比方,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正哇哇地哭得伤心欲绝,这时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旁边跟他讲 “别哭了,你要学会坚强,不能哭,哭了玩具又回不来”,孩子耳朵里根本就听不得这些。
他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我们理解他此刻的难过,是有人能抱抱他,告诉他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伤心,心爱的玩具坏了肯定不好受,我理解你的感受”。
可要是我们忽视了孩子这样的情绪需求,直接就开始讲道理,那在孩子心里,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根本没被爸爸妈妈理解。
就像被一盆冷水浇灭了倾诉和倾听的热情,从而下意识地关闭了倾听的大门,把我们后面讲的那些道理统统都拒之门外了。
二:高层次父母只做2件事
①先共情,再引导
“共情” 是那把能够巧妙打开孩子心门的珍贵钥匙。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 “共情理论” 就指出,真正的沟通始于倾听和理解。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共情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心里正委屈着呢,回到家后一声不吭。这时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说 “一点小事都承受不住,长大不会有出息”。
这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我们根本不理解他。
但要是我们说 “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挺不好受的,和好朋友闹矛盾了,肯定挺委屈的吧?”
仅仅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的,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是懂自己的。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就会像温暖的阳光照进孩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地降低他们对后续沟通的抗拒心理,为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供选择与自主权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内驱力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核心需求,那就是自主感、胜任感和关系感。
想想看,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一味地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什么都替他们做决定,就好像孩子是一个提线木偶,只能按照我们设定好的路线走,那他们的自主性就会被严重抑制。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叛逆,失去了主动探索世界、主动学习成长的动力。
而真正高层次的父母深知,孩子的成长就如同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伸展枝丫,去经历风雨阳光。
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和适度的自由,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尝试,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学会承担责任,进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内驱力,让他们从 “要我做” 转变为 “我要做”,实现自我成长。
所以平时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
比如每天放学后,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吃饭?”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决定,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也更有参与感。
还可以设立明确的规则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制定规则。
像制定家庭的作息表,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着说:“作息表怎么安排,你有什么建议?”
孩子可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希望晚上能多留出一点阅读课外书的时间,那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合理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仅明白了规则的意义,还会因为自己参与其中而更愿意去遵守规则,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讲道理的家长在输出答案,而共情和引导的家长,在启发孩子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低层次的父母用讲道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许能换来一时的 “听话”,却可能让孩子在长久的压抑中失去主动探索、主动成长的热情。
而高层次的父母用通过共情去敲开孩子的心门,用给予选择权的方式去点燃孩子内心的内驱力之火,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低层次父母,喜欢不停地“讲道理”,而高层次父母,会做2件事。
你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