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专攻“硬科技”的公司,安声科技创立后的最初几年间聚焦于技术研发,累计掌握逾120项自主专利知识产权,做到了行业领先、国内唯一。与此同时,安声科技的经营业绩节节攀升,先后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九合创投、北极光创投、祥峰投资等知名机构,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
作为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热门车型,问界M9自发布以来持续热销,其成功背后,离不开鸿蒙座舱、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加持。
在整车噪音控制方面,这款车同样颇具亮点,通过整车主动降噪技术和静谧车身设计,确保120km/h匀速行驶时噪音低至60.8dBA;同时还配备“隐私声盾”功能,通过主驾头枕音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二排乘客的交流隐私。
不过,鸿蒙智行并非国内首家探索降噪“黑科技”的国内企业。
早在2016年,一家名为安声科技的公司就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家公司主要面向B端企业客户,提供终端嵌入式智能声学系统化解决方案。公司依托自研的声全息技术,在三维空间声场建模、仿真、控制等领域完成突破,实现三维主动降噪、空间音频、定向传音等多种空间声场控制技术。
过去八年间,安声科技在空间降噪等智能声学领域取得不少令业界瞩目的技术成果,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批量落地。
在汽车领域,安声科技从声音传播特性和心理声学入手,基于声全息和头传递相关传递函数,衍生出全息声场控制和虚拟声场渲染两大工程手段,包含一系列车舱声音以及噪音管理技术,为汽车行业提供整车声品质控制与管理。
此外,安声科技还将智能声学技术应用于家电和3C数码等行业中,帮助家电企业从声源处降低电器整机外部噪音,改善用户体验;并为耳机厂商提供智能耳机全链路解决方案,支持客户产品快速量产上市,致力于打造体验极佳的智能耳机产品。
安声科技总经理徐银海介绍,公司在上述行业均取得阶段性成绩。以智能耳机为例,安声科技帮助客户打造了2023年亚马逊最畅销的耳机,帮助客户实现了单品从月销几千台到近十万台的跃升。
截至目前,安声科技已经与多家领先的汽车、耳机和家电品牌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助力合作伙伴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先同步后异步” 科学家创业与团队协作的挑战
2016年,前华为产品经理刘益帆开始谋划创业,找来了他读本科的师弟、在乐视担任研发工程师的徐银海,以及他的弟弟、时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声学专家刘洋帆。三人均认为,“硬科技”领域机会很大,尤其是尚属蓝海的声学领域。
钻研声学技术多年的刘洋帆成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刘益帆和徐银海分别出任CEO和总经理。不久后,公司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但质量很高的研发团队,其中不少来自普渡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
拥有众多声学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安声科技,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业”团队。最近几年,在二级市场的追捧下,以科学家为骨干的创业公司并不鲜见。
安声科技实验室
出身学界的创业者有自己的优势——对技术理解更深入,研究工作立足于业界前沿,更容易做出颠覆性的产品。但他们的短板也很明显:不确定如何实现供应链的落地,以及怎样把产品做到自己、客户和消费者都能接受的状态,还有怎样实现商业模式落地等等。
为了克服这些天然短板,安声科技在诞生之初就格外注重核心管理层的能力多元化。除了担任技术一号位的刘洋帆,刘益帆负责外部市场拓展与资本运作,而徐银海聚焦技术研发和创新、供应链和产品落地等工作。三者相互配合,同时,根据公司发展调整职权范围。
但不同角色的隔阂依然不可避免。徐银海回忆,公司创立早期,身在美国的科学家们对于国内团队不够信任,觉得“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程性的事情”。
对此,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虚心学习。程序员出身的徐银海此前并不通晓声学,刘洋帆给他讲了大量声学算法领域的底层知识,比如怎样理解和应用波动方程,三维空间如何建模,声学模态分析,等等。
几个月后,徐银海开始与科学家们语言“同频”,“他们说的东西我懂,我也能把技术落地的难点向他们讲明白;慢慢地,他们觉得你的需求是对的,就会努力配合你。”双方产生共鸣后,团队运转和互相配合也就流畅起来。
“这是一个先同步、再异步的过程。”徐银海说。
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密切配合,让安声科技的技术落地有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面对一项新技术,整个团队能够从原理和逻辑上来推导和计算它的潜力,并通过仿真工具进行验证,而非盲目为之设定边界。
有时候,这套方法论能够起到超出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做仿真时可以实现3个分贝的降噪,最终实现到产品上,降噪效果达到了十几个分贝。”
在时机成熟后,徐银海和团队通过发掘行业客户,顺利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飞跃。安声科技之所以能够“鲤鱼跃龙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好地平衡了研发与产品、技术与商业的关系,绕开了科学家创业的潜在陷阱。
“领先半步”耳机领域快速破局
自2019年苹果AirPods Pro风靡全球,降噪功能迅速成为耳机行业的“标配”。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全球真无线耳机(TWS)的出货量约为2.95亿台,其中苹果、三星、小米等消费电子大厂占据约52%份额,其余市场则被中小品牌所瓜分。
显而易见,这是一块集中度不高、大中小品牌均能找到目标用户的市场。
另一方面,耳机是一种高价值的易耗品。徐银海带领团队在进行用户调研时注意到,许多用户在丢失了一只AirPods Pro后,往往不舍得花费数百元购买单只苹果耳机,而是宁可花更少的钱,换一只性能更好、续航更长、更加个性化的中小品牌耳机。
市场需求意味着新的机会。安声科技于2020年开始布局耳机赛道,不久之后就成为业内知名的ODM厂商之一,业务范畴覆盖了从ID设计、结构设计、声学设计到整机测试、软硬件开发至量产的全流程。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耳机品牌,希望推出售价100美元左右的中高端主动降噪耳机,安声科技和该品牌花了8个月时间进行产品打磨,上市后前三个月的月销量从5000台冲高至5万台以上。首款合作产品卖爆后,该耳机品牌把其他主力产品的订单也交给了安声科技。
帮助品牌商快速放大销量,是安声科技打动合作伙伴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家面向海外市场的耳机品牌厂商和安声科技合作后,两年实现8~10倍的销量增长,单品月销量从几千台增至近十万台;在美国市场的退货率从十几个百分点,大幅下降至4%左右。
“对于已经成熟的产品形态,比如AirPods这样的入耳式耳机,我们的优势是‘内功’。”徐银海说,“我们能够以苹果产品一半甚至更低的成本,做到综合性能相近,甚至大部分性能更优秀。”
他表示,中小品牌的决策链条较短,关注点是如何更高效地赚取利润。对于这类客户,安声科技能够通过提供成熟技术和产品,帮助他们快速实现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另一方面,面对新的产品形态,安声科技提前建立了技术储备,从而在市场开始升温时率先吃到蛋糕。
例如,目前市面上的半入耳和开放式耳机不具备主动降噪功能,而安声科技有空间声场控制的能力和经验,能够快速导入主动降噪、定向传音等功能。“我们很快就能实现产品落地,做到‘人无我有’。”
徐银海认为,To B业务的本质是“变”。
“如果客户不变,你没有任何机会。如果你握有突破性、颠覆式的技术,那么当客户的需求产生变化时,他们就会找到你。”
在耳机领域,安声科技的前瞻性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潜在大客户的关注。
“大公司比较看重我们的新技术,经常会有一些品牌商问我们,你们的开放式耳机降噪做得怎么样了,半入耳耳机与苹果相比性能如何。”徐银海说,“面对中小客户,我们提供的是利润增长;面对大客户,我们提供的是技术创新。”
安声科技采用“领先半步”的发展战略:它依托于成熟的产业链,有效控制成本和交付速度,同时确保技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从而在市场发生变化、新需求萌生时,第一时间把握机会,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产品的持续销售,又让安声科技获得客户和消费者的持续反馈,为把握市场脉搏、规划研发方向提供了坚实依据。
“第一性原理” 重塑汽车声学体验
安声科技团队最早尝试在空调等大家电上实现主动降噪,很快吸引了知名家电企业的兴趣;随后,他们又涉足车圈,将整车主动降噪作为重点研发方向。
经过一系列试错后,团队将解决方案收敛为在汽车座椅头枕上搭载声学解决方案,除了能够实现主动降噪,还能实现真正的车内不同区域独立音频,以及空间环绕立体声等功能,而非仅仅调低某一区域的喇叭声音。
徐银海认为,将座椅头枕作为车内主动降噪的关键点,体现了“第一性原理”。
安声科技汽车主动降噪方案
“以往汽车做降噪,往往需要在底盘等各个区域设置传感器、采集声音和震动,最后再去做降噪。”他说,“我们把降噪的核心区域放在了人乘坐的位置,因为主动降噪的最终受益者是‘人’,而非整个车内环境。”
这一力求抓住本质的产品方法论,再加上安声科技在智能声学领域深厚的内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理想情况下,安声科技的解决方案可以降低近20分贝的噪音,车辆行驶时也能有10分贝左右的降噪效果。
简洁的解决方案背后,是日复一日、不断精进的技术研发。
安声科技的研发团队精英云集,但也甘于放下身段去下“苦功夫”。此前围绕家电降噪,他们做了约1,600组实验;车辆降噪系统复杂度更高、难度更大,实验规模高达数万组。
声学实验设备售价高昂,一套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为了节约成本,安声科技从2017年起花费一年时间,自主研发采集系统,可实现最多32通道采集,延迟达到纳秒级。再加上自研的仿真算法,研发人员无需上车,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车辆降噪模拟实验,极大提高了技术研发和产品验证效率。
“技术研发和成千上万组的实验结合起来,工程化才能做得好,我们才能领先大部分公司。”徐银海说。
目前,国内不少车企开始在新车型中搭载主动降噪技术,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用户感知不强。徐银海认为,目前车内大空间主动降噪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行业认识到了用户需求,正在慢慢布局,但仍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在他看来,问界等知名汽车品牌配备主动降噪等声学功能,对于安声科技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这块市场的用户教育,还是要靠知名品牌去完成,我们在后面做支撑。”徐银海说,“对我们来说,这种商业模式更现实一点。”
“小步快跑”技术与商业的双重突破
过去八年间,安声科技在徐银海的带领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不同于许多科学家创业企业的急于扩张,安声科技选择在技术上不断打磨,逐步探索那些技术更为清晰、需求确定性更高的赛道。
这种谨慎的策略不仅让安声科技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也让它能够在汽车、耳机和家电这几个市场中保持灵活性与韧性。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试错机会,使得每一步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尝试,都能够以更加精确的步伐向前推进。
徐银海介绍,公司直到2021年才开始逐渐加强商业化,在此之前,公司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与技术积累上,避免过早追求市场规模而牺牲技术的深度与稳定性。2023年,公司实现了收入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5倍,而今年预计将增长2倍左右。这一增长背后,是公司不断优化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成果,也是团队规模从十几人扩展至600多人的见证。
尽管安声科技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扩张,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公司,但与一些传统的声学技术巨头相比,安声科技依然是一个的新兴玩家。徐银海坦言,尽管公司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依然面临着巨头的竞争压力,“我们肯定没办法在别人已经成功的领域与其竞争。”他说,安声科技更像是一艘便于掉头的小船,能够在巨浪中迅速调整航向,探索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对于未来发展,徐银海强调,安声科技仍将保持“领先半步”的策略,在技术与商业之间保持平衡,而非仅仅聚焦于最尖端、最前沿的智能声学技术突破。“在现状与最终目标之间,我们要去搭建桥梁,技术要能够落地和商业化,能够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和客户反馈。”
“这是一种‘小步快跑’的感觉,我们会把目标拆解成更小的步骤。”徐银海说,“仰望天空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着脚下。”这种务实且高效的步伐,为安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的技术与商业双重突破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文章由“2024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 100评选”组委会撰写
声明:以上调研结果是商业合作内容,用于调研的部分/全部数据来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关观点及结论均基于以上数据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资指引和参考。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