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最近觉得自己总是心情烦躁,晚上睡觉也不好。家里人都说她是年纪大了,冬天容易累,可她总觉得不对劲。
回想起来,最近这两个月,她每天中午都会睡上一两个小时,尤其是冬天冷,吃完饭一躺就不想起来。
这天,孙女放假回来看她,看到李阿姨精神萎靡的样子,忍不住问:“奶奶,你每天中午都睡这么久,不难受吗?”
李阿姨一愣,恍然想起,最近午睡起来后总是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下午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她决定试着缩短午睡时间。没想到,坚持一周后,李阿姨感觉精神头儿回来了,晚上睡得也踏实了。
她感叹道:“看来冬天真不能老赖床,午睡还是短点好。”
冬天的午睡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御寒又舒适的生活习惯。但实际上,午睡时间的长短却与健康密切相关。
尤其是冬天,午睡时间过长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一点在近年来的医学研究中已有充分证据支持。
2015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长时间午睡与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调查了超过16000名45至79岁的参与者,对他们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午睡超过1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比从不午睡的人高32%。
研究人员指出,过长的午睡时间会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原因之一。
同样在2020年,一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慢性病研究所完成的研究,针对午睡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项研究分析了6000多名成年人的数据,发现那些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
研究还指出,长期午睡时间过长会导致人体代谢率降低,加速脂肪堆积,并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
另一个角度,过长的午睡对精神状态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点由日本东京大学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证实。
研究团队发现,那些午睡时间超过40分钟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并且睡眠质量总体下降。
这是因为超过30分钟的午睡可能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如果在深睡眠中被唤醒,会产生“睡眠惯性”,即醒来后头昏脑涨、精神涣散。
综合来看,医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午睡对健康是有益的,但前提是控制好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建议指出,午睡时长最好控制在20到30分钟之间,这样既能缓解疲劳,又能避免打乱夜间睡眠规律。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对昼夜节律更为敏感,更需要关注午睡的质量而不是时长。
冬天长时间午睡看似舒服,实际上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特别是两个月左右,可能会明显感受到两个方面的身体变化。
1、精神状态会受到影响
长时间午睡会扰乱人体的昼夜节律,特别是在冬季,人体本身因为白昼变短、光照不足,褪黑素分泌容易增加,这就让人本来就更容易困倦。
如果午睡时间过长,醒来时进入“睡眠惯性”状态,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人会感到疲惫。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更容易在午睡后感到精神疲惫,并且这种疲惫感会持续几个小时,影响下午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会逐渐影响晚上的睡眠节奏,导致入睡时间推迟或夜间睡眠变浅,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冬天本就寒冷,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但长时间午睡可能让人更加慵懒,体力和精力消耗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萎靡。
2、代谢效率降低
长时间午睡会降低代谢效率,特别是在冬天,人体的代谢水平本身因为气温降低而有所减缓。
如果午睡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身体的代谢率会进一步下降,长此以往,可能引发体重增加、脂肪堆积的情况,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增加。
研究表明,午睡时间过长还会影响血糖水平的调节,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代谢功能的紊乱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引发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等问题。
特别是在冬季,人体对脂肪的代谢能力已经减弱,过多的脂肪堆积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长时间午睡还会影响肠胃功能,冬天人们的运动量通常减少,如果午饭后直接进入长时间午睡状态,胃肠蠕动会变慢,消化效率降低,可能导致胀气、腹部不适等问题。
再加上长时间平躺可能导致胃酸反流,这对消化系统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如此,人体的营养吸收能力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进一步加剧代谢紊乱。
冬季是人体养精蓄锐的重要时节,但休息的方式和习惯对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不注意一些关键点,不仅休息效果会打折扣,可能还会对身体带来隐患。冬季休息时有三个重点需要特别留意,做对了,身体更健康,精力也更充沛。
1、控制午睡的时间
冬天昼短夜长,人更容易产生困意,很多人习惯午睡来补充体力。
人体在入睡后大约20分钟会进入浅睡眠阶段,这时候醒来,整个人会感到神清气爽。
如果午睡时间超过30分钟,进入深睡眠阶段后被叫醒,可能会出现“睡眠惯性”,感觉头晕目眩、精神疲惫。
建议冬季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到30分钟之间,这样既能缓解疲劳,又不会对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扰。
2、调整起居时间
冬季天冷,很多人早上赖床时间会变长,晚上又容易因为室内的温暖环境而晚睡,导致生物钟紊乱。
长期如此,会让身体昼夜节律受到影响,进而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即使冬天也要尽量做到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充足的7到8小时夜间睡眠。
早睡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冬天的寒冷环境,早起则能让身体尽快进入活跃状态,白天的精力和效率都会更高。
3、注意休息时的身体姿势和环境
冬天很多人喜欢窝在沙发或者床上刷手机、看电视,这种姿势看似放松,但时间久了会对颈椎和腰椎造成负担。
正确的休息姿势应该是保持背部和颈部有良好的支撑,尽量避免长时间弯腰或低头。
环境上,冬天休息时的室内温度非常重要,过高会让人感觉闷热,过低则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室温保持在18到22℃,湿度控制在40%到60%,这样不仅让人感觉舒适,也能更好地保护呼吸道和皮肤的健康。
生命本身是有节奏的,和自然的四季一样,冬天是修整的季节,但修整不是懈怠,更不是随便。
控制好午睡的长度,调整起居的规律,保持健康的姿态和环境,看似小事,其实蕴藏着对健康的大智慧。
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在为未来的身体状态埋下伏笔,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冬天的休息,既是对当下身体的爱护,也是对未来健康的投资。
这个冬天,让我们告别“盲目懒”,拥抱“科学暖”,健康又有活力地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