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黄茅海跨海通道。冯珠仔摄

之前多次来过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工地,可是当大桥全线贯通,看到两岸青山对峙,五根擎天巨柱巍然屹立海中,S形的桥面如音符一般游走在碧波之上,激动的心情依然难以抑制。伴随着桥面上沥青铺筑的“嗡嗡”声响,思绪由不住飘飞。

黄茅海,带有浓厚的悲情色彩。珠江流域八门出海,最西的出海口便是崖门,崖门往外即为黄茅海。

公元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便发生在这里,绿意葱茏的崖山宛如碧玉浮现在波光之上,兀自咏叹着陆秀夫负帝投海的慷慨悲歌,还有《国歌》作者田汉写下的《崖门怀古》,“二十万人齐赴海,银湖今日有余香。”

公元1840年,英军途经黄茅海域进入伶仃洋进攻虎门,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在屈辱中进入近现代。黄茅海西侧的台山(时称新宁)乡民为谋出路,乘坐木帆船过黄茅海抵达港澳,再换乘轮船远渡重洋,或在美加修铁路,或在南洋割橡胶,或在澳洲淘金,不知有多少人沉溺于海,也不知有多少人客死他乡。“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经历无数苦难的华侨,身在天涯,心系家乡,寄回银信无数,返乡建造碉楼、洋楼、侨圩、侨校无数。国难当头,慷慨以赴,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毁家纾难,舍身报国,涌现许多感人泪下的悲壮故事。改革开放后,珠江两岸飞速发展。但同属于珠三角的黄茅海以西地区,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长期得不到充足发展,有“风头水尾”之称,意为打台风当头,而承接产业转移却为尾。当地人称水为财,水尾即为财尾。

公元2020年6月6日上午11时26分,台山市黄茅海海上,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打下第一根钢管桩,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工程开工!


2020年6月6日,江门台山市黄茅海上,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打下第一根钢管桩,代表着该项目正式开工。来源:广东交通

第一次来到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工地,是2021年7月下旬,陪新华社“七一讲话在基层”采访组来的。车子沿着钢板搭建的栈桥前行,车轮碾过,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行驶了七八里地,前方没了路,眼前是茫茫大海和一座巨大的钢碗。钢碗嵌在海水里,周长有八九十米,感觉有一个篮球场大小。里面虽然抽干了水,但是满布泥浆,几十个工人头戴安全帽,正穿着齐腰深的橡胶水裤在里面来来回回,有的在焊接,有的在拼装,有的在搬运东西。与钢碗并排的有许多巨型驳船,驳船上载有打桩机,正在海中打桩。项目部的人说,项目起于珠海市高栏港区,止于台山市斗山镇,路线全长约31公里(海上有14公里),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为了让海外游子回家更便捷,为了让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更平衡,自从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以来,我们一天都没敢耽搁。大家所看到的是围堰施工现场,为的是给桥墩浇筑创造一个干燥环境。七八月份最为闷热,站在栈桥上的人穿半裤短袖都满身汗水,不知在海上施工的汉子们,靠什么熬过酷暑?


2021年6月9日,黄茅海大桥西塔承台首个钢套箱顺利下放。来源:广东交通

第二次来到工地,是2021年10月下旬,陪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来考察。还是走栈桥进入,先前在海中看到的大钢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隆起的圆顶,通体用混凝土浇筑。圆顶四周伸出密密麻麻的钢筋,工人围成一圈儿,正在紧张焊接。这次,我才知道,原先看到的钢碗,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黄茅海水有七八米深,但海底淤泥厚逾百米,要一根接一根地往下打桩,打下一根再焊接一根继续往下打,一直打到基岩上。之前看到的在碗底作业情景,其实是在桩基上浇筑施工平台,已经高矗于100多米的桩基之上了。


2021年,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江门台山标段青年突击队队员进行中塔桩基施工。来源:广东交通

第三次来到工地,是2022年9月下旬,陪人民日报“沿着海岸线看广东”全媒体调研组来的。除了栈桥依旧外,施工现场截然不同。之前所见的圆顶,看不到了。只见一座塔柱高高耸立在海中央,塔顶转圈伸出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围着一层绿色的网,像戴着一顶圆圆的凉帽。当时浇筑到海平面上130多米高,一行人有幸乘坐施工电梯来到顶部。电梯靠四根拇指粗细的钢筋撑着,隔几米在塔身上焊接平行的钢管加固。电梯启动,缓缓上升,听到有“嗡嗡”的声响。往近处看,海面上的渔船变成斑斑点点。往远处看,水天一色,云蒸霞蔚。明显感觉轿厢在不停地抖动,不知源于金属的共振,还是来自我们身体的颤栗。电梯停止,在箱门打开的那一刻,好多人吓得迈不开腿。施工人员伸出胳膊,才把我们一个个接进围挡。围挡有三层,我们在第二层,正在焊接作业。原来围挡随塔升高,在最中间这层施工时,便开始拆除下面那层,将一根根钢筋和一块块钢板递上来,再随着混凝土的浇筑,架设上面一层。主塔设计有260多米高,每层围挡有6米高,这样燕子衔泥式的蚂蚁搬家,前前后后得40多次。


2022年,黄茅海大桥东塔。陈德生 摄

第四次来到工地,是2024年10月下旬,陪几位资深媒体人来的。间隔两年的时间,之前所见的断续桥墩和桥面已经变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混凝土浇筑全部完工了。一东一西,两座斜拉桥双雄并立。东面,是跨径700米,采用钢箱梁双塔单跨斜拉桥设计的高栏港大桥。西面,是跨径720米,采用钢箱梁三塔双跨斜拉桥设计的黄茅海大桥,为全球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创世界纪录。桥址位于珠江口西部,受太平洋西海岸热带海洋气候影响,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过程中,遭遇了多次台风袭击。两座斜拉桥分别跨越5万吨、3万吨、3千吨航道,通航条件复杂,防撞要求高。在综合规划、通航、防洪、安全、造价等因素,经过数十条线位比选后,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跨海桥梁部分优选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弧形线位方案,主桥塔柱创新采用纤腰型独柱式形式,外形简洁、动感柔美,形成了有“海上小蛮腰”之称的唯美景观。


2024年6月,黄茅海跨海通道。来源: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

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了,细部仍在继续。

两座斜拉桥的桥面是钢板铺设的,吊在钢缆上。从塔柱上左右对称放下平行的缆绳,与钢梁对接了,在梁上铺设桥面。桥面铺好,向外伸钢梁,再往下放缆绳。如此反复操作,直到桥面全部完成铺装。钢制桥面上不能直接铺沥青,为了防滑防氧化,要先涂一层环氧树脂,在树脂上铺沥青。之后在沥青上打一层树脂,再在树脂上铺一层沥青。在施工现场,看到几位工人正用吹风机一点一点地吹拂沙粒,说是为了确保施工面清洁。更为严苛的是,不能有水粘在树脂面上,施工现场不仅不能带饮用水,而且不能有汗珠滴下。施工人员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远远看去,好像宇航员在月球作业。


工人迎着朝阳在路面进行最后收尾施工工作。来源:广东交通

还有几伙工人在加固缆绳螺丝,三人一组,一人抓着缆绳,一人往上递东西,一人用扳手往紧了拧。旁边还有人往塔顶吊东西,一根长长的缆绳从塔顶垂落下来,装好后慢慢往起吊。怕风大摇摆,吊篮上还系着一根绳子,下面的人紧紧拽着。往里瞅,塔底开着一个门洞,门洞里有台阶螺旋上升,还装有电梯,为了方便将来检修。沿着大桥栏杆,有做平衡检测的机器,一点一点地缓缓挪动。


2024年11月14日,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完成荷载试验。来源:广东交通

到了大桥收尾的时候,方才知道,不光是在浇筑那五根两百多米高的擎天巨柱时设置钢碗形状的围堰,沿线的几百根桥墩浇筑,都设有大大小小的围堰。等桥墩挺起后,再将围堰一一拆除。栈桥最先建,最后拆。此时东段的已经全部拆光,西段的正在拆。只见一座起重机在桥面上一步步后退,后退一步拆除一块钢板,再后退一步接着拆。而打入海底的铁桩,则由轮船载来拔桩机,顺着海面一根根往出拔,之前打下去多少根,现在往出拔多少根。在水下浸泡了四年多的时间,每根铁桩上都附有厚厚的一层蚝壳,用锤子凿开,一定有许多新鲜的美味。

大桥往南,是茫茫南海,海面上有荷包岛、大襟岛、小襟岛等一众海岛,点点青螺般分布。大桥往北,是澄澈的内湾,有满载的轮船正通过崖门,驶向银洲湖水道。700多年前南宋君臣投海的地方,如今成为繁忙的临港工业区。设计人员说,这么大的跨径和这么高的桥面,为的就是方便进入崖门和高栏港两条主航道船舶的通行。“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他们深知海外华侨归乡的祈盼,还有当地父老对畅通的渴望。


黄茅海跨海通道。来源:台山发布

大桥东头,是珠海市高栏港,几座高耸的塔吊正往轮船上吊装货柜,再往东便是连接港珠澳大桥的高速公路,与黄茅海通道一并组成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大桥西头,是台山市赤溪镇、都斛镇、斗山镇,连接西部沿海高速和新台高速的中和立交已经建成,广海湾工业区正在紧张建设。


中和互通立交。郭永乐 摄

此刻夕阳西下,红霞漫天。西边的海面浮光跃金,其他几个方向涌动着淡淡的红晕。头顶是湛蓝的苍穹,一群海鸥和白鹭伸张翅膀从长空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叫声,整座大桥沉浸在一幅天地人和的壮美图景中。耳边有手机铃声响起,好像听到一位老者在打电话,说堆啊(当地方言称呼女儿为堆),返来吧!现在回家好方便。记得之前去过这户人家,老人家住赤溪村里,他的女儿嫁到香港。


一桥“飞架”黄茅海。来源:广东交通

眼前这座闪光的大桥,跨越的不仅是一湾碧水,更是跨越无尽惆怅和阻隔,来迎接和拥抱一个崭新的时代啊!

本文作者:刘利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