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2位将领被评为副兵团级,他们在战争中年代的资历、职务都不低。授衔时,有人是上将,有人是中将,还有个别是少将。
在19位副兵团级上将中,韦国清的资历不算深,曾经担任的职务不算高,比起二野最能打的王近山来说战绩还是有差距的,为何能被评为上将,有特殊贡献?
韦国清是红7军出身,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走上革命道路,在红7军里担任警卫排长。
1931年部队离开右江根据抵达中央苏区后,全军只剩下一千多人,被撤销番号后,分配到其他部队工作,韦国清调任红三军团战斗序列。1932年,被抽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连长、军事教员。从此以后,告别了前线。
在此后的反围剿作战,以及战略转移中,始终没有离开过。
1934年,红军战略战役时,上级将红军大学、彭杨军事学校等合并为干部团,陈赓为团长,他担任特科营营长。当然干部团也不是一点战斗也不参加。因为行军中,中央机关被几个军团包裹着,有点像抬轿子,干部团并不是开路先锋,担负的战斗任务相比也不重。
当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调任红军大学特科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调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担任校长,开赴山西办学。后调任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
直到1940年,韦国清才被抽调离开教育系统,到山东纵队担任陇海南进支队政委,后编入八路军5纵,跟随黄克诚南下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调任新四军9旅担任旅政委,这支部队是由张爱萍一手组建起来的,而张爱萍此后调任3师副师长。
1944年,张爱萍调任新四军4师师长,韦国清担任副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韦国清任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全面内战后,他调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7年初,华中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2纵与华中9纵合并,组建新2纵,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参加多次大规模战斗。
1948年,随着战争形势发展,韦国清被调去南下到苏北展开斗争,担任苏北兵团司令,指挥几个纵队作战。苏北兵团下辖的几个纵队都是地方部队升级而来,战斗力不是很强,担负的作战任务没有像山东兵团,以及陈、粟指挥外线兵团能打。
1949年,全军统一改编部队后,他调任10兵团担任政委,与叶飞一起解放福建。
按理说韦国清已经担任过正兵团职务,在1952年应该被评为正兵团级,为何授予副兵团级呢?
主要原因还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的职务不高,战绩不足。在土地革命时也只是团级职务,从他授予的二级八一勋章就可以直观知道,一般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以上职务被授予于一级,师以下授予二级。
在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长期在后方办学,功劳是有,战绩不多,军队评级授衔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看战绩的,特殊情况除外。
尽管韦国清在解放战争时期职务高,也有战绩,可而是20年的革命中,真正到前线也不过10来年。
单单按照韦国清的战绩,王近山比他战绩更大。
我们知道王近山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被称为“王疯子”,能答应着,土地革命时当过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打伏击战更多了,打了不少经典战例;解放战争时更不用说了,指挥6纵扛起刘邓大军的大旗,能打硬仗,无论是贡献、还是战绩都很耀眼,而且后来担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政委。
从他俩在三个时期综合战斗力来说,王近山更胜一筹。同是副兵团级的俩人,为何韦国清能被评为上将。
说到军衔评定,除了看资历、职务、战绩外,还要看出身。
出身是决定的关键因素,所谓出身,就是来自哪个“山头”。他是百色起义的红7军出身,这是一个小山头,虽然后来被撤销番号,可不可否认它的历史贡献、地位。
红7军走出来的兵团级将领有陈漫远、莫文骅、韦国清。相比前两位,韦国清还算在前线时间长一些的,是具有代表性的。
还有一点要提出,授衔也照顾少数民族将领,韦国清可是壮族出身。
给他军衔加分的还有一项因素,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原本被派去当外交大使,结果应胡志明要求派军事顾问团帮助抗法,他因为是广西人,也是军政出身,就被派去。此后的五六年时间,他一直在越南帮助抗法战斗,以及军队建设等,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胡志明对他的能力很满意等。
在多项因素等加持下,韦国清尽管资历不高,战斗时间短,被授予上将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