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2期内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6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对追寻核工业文化遗产兴致盎然、不辞舟车劳顿。在拥有为新中国核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铀矿、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湖南,一些走进公众视野的核工业文化遗产,正成为生机勃勃的红色旅游名胜,“核文旅经济”悄然绽放。
寻访“时光驿站”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的国营711矿,是我国最早开发的铀矿之一。711矿最辉煌的时候,厂区曾汇聚了近2万人,2004年关闭后,一度在岁月沉寂中成为人烟寥落之处。郴州市利用矿区遗留的大量“硬核”工业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等“金字招牌”,精心修缮昔日的专家楼、科技图书馆、矿区食堂、俱乐部等历史建筑,以20世纪50至70年代的“567”历史风貌,打造成别致的“711时光小镇”。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的核工业文化遗产“711时光小镇”入口处。苏晓洲 摄
半月谈记者在“711时光小镇”看到,烙着鲜明核工业印记的老厂房、办公楼、工人俱乐部、图书馆,在注入铀矿文化元素后,被重新打造为主题邮局、咖啡馆、零食铺等景点,成为游客驻足拍照留影和体验消费的旅游地标。景区主打“工业风、神秘铀、中国红”主题风格,引来许多怀旧的老人和探奇的年轻人。在这个藏身深山的小镇“消费生态圈”里,“矿山供销社”“老冰棍”“大食堂”景点“打卡”火了,温泉康养、科普研学、休闲度假等新引入项目方兴未艾。
“今年国庆节,‘711时光小镇’接待的游客有8.5万人次,文旅收入约980万元。”核工业湖南矿冶局综合管理部主任张荣国说。
在“712矿旧址群”的物业被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和核工业文化遗产移交给湖南省衡东县管理后,占地面积1400多亩的矿山办公区和生活区成了很多“驴友”眼中的“宝藏”。712矿保存至今的矿部办公大楼、工人文化宫、露天电影院、子弟学校、招待所乃至当年“工人村”的冰棒房等旧址建筑群,连带已经完成生态治理的矸石山,都成了很多骑行族、露营族和航拍爱好者追捧的地方。
与“711矿”“712矿旧址群”类似的情形,在江西、广西、贵州等省份也有。很多文旅达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探奇”当地核工业文化遗产的经历,引来大量“转评赞”和实地寻访。
拥抱“激情岁月”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虽然厂房已经废弃,机器也不再轰鸣,但它们仿佛是时光的信使,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充满光荣与梦想。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711时光小镇”,当年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进入矿山后,就成为“籍贯711”的“神秘人”。如今,无论是最早一批铀中间储量报告、“探矿先遣队”照片、“309号”和“41号”全厂与外界通信的代码信箱、“千米英雄”荣誉证书、矿工日记等文物,还是“711时光小镇”运用现代声光电和影音技术还原的探矿、采矿场景……核事业前辈的奉献精神,像刚出炉的钢水,光焰四射,感染着每一位到访者。
“711”建立之初,开矿先驱们上山砍茅草搭草房、砍竹木搭床铺,边勘探、生产边与老虎、豹子、野猪之类野兽周旋,要忍受恶劣生活环境考验,对抗毒蛇、马蜂和蚊子的骚扰。为了抢在1959年以前尽快落实500吨以上的铀矿储量,全体干部职工和家属都投入坑道掘进、开采及后勤保障。在千米掘进大会战中,经受住了巷道每小时涌水350多立方米、水温达54摄氏度的严峻考验。矿工妻子把饭菜送到井口,看到满脸黢黑的矿工不知哪个是自己丈夫,只有等矿工从自己手里接过饭盒才明白……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的“711时光小镇”,用雕塑还原了当年铀矿开采艰苦的生产场景。苏晓洲 摄
“感谢‘时光小镇’建设者,感谢大家没有忘记‘711矿’。看到她重启,我的心也敞亮了!”一位年过八旬的“711”建设者故地重游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天触摸到711矿苦难与奋斗的历史,感受到711矿激情与拼搏的历史,激励我们不能忘记英雄,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一位中学生参观后留下这样的感言。
在培养了众多核科技人才的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志愿服务团、“核星闪耀”志愿服务宣讲团,成为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的知名品牌。
熔铸“报国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中华曾以衡阳铀厂“隐秘而崇高”的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魅力铀城》。在中国首届工业文学大赛上,这部作品获“网络人气奖”。
何中华认为,发展“核文旅”,能够让当代人深刻铭记先辈们为使国家走向强大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从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深沉的报国情怀;能够唤起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罗文看来,核工业文化遗产是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教育与科普价值,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心灵感召和新奇体验。
一些核事业前辈对半月谈记者说,很多核工业文化遗产“仅仅恢复原貌,就足够震撼人心、感天动地”。但由于相关纪念地规模宏大、年久失修,“修旧如旧”的工程量很大。改造和提升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项目,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目前,已经移交地方管理的核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物业,管理主体往往是内陆腹地的县域甚至乡镇,地方财力薄弱、筹资能力不强。应提升管理层级,将项目作为文化遗产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设施的综合作用。
在“711时光小镇”,当地精心打造的音乐思政课很受人喜爱,一些人因此从“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对于小镇正在筹备中的舞台剧、情景剧,一些网友也表示期待。何中华说,发展“核文旅”,要通过“文化+科技”,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和沉浸感。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的“711时光小镇”,运用了很多新声光电技术布展。苏晓洲 摄
比较成功的工业文化遗产文旅项目,往往能将周边项目串珠成链,形成不同的主题旅游线路,既能提升游客“流量”又能增加住客“留量”。罗文建议,相关核工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可以精心设计有丰富内容支撑的文旅项目与精品推荐线路,策划特色活动,打响“核文旅”特色品牌。
半月谈记者:苏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