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都不需要太用力。

让孩子活出对生命的热情,才是家长真正的智慧。



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清晨,一位送两个孩子上学的妈妈被6岁女儿的一句话狠狠刺痛。

起因是,刚上幼儿园的弟弟一路上都在雀跃地跟妈妈聊天:

“妈妈,我们放学能去坐摇摇车吗?”

“妈妈,我要老师送我的小挂坠。”

“给我卡,给我卡,我要开门。”

妈妈只要松开弟弟的手,弟弟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一会儿蹲在地上捡树叶,一会儿沿着路边的马路牙子走“平衡木”,全身上下都洋溢着孩童特有的天真烂漫和淘气。

而6岁的姐姐,却跟弟弟截然相反。

姐姐一路上都紧跟妈妈的脚步,匆匆而行,面无表情,少言寡语。

妈妈刻意地跟她聊天:

“刚刚吃饱了吗?”,“吃饱了。”

“今天有体育课吗?”,“没有。”

“昨天,爸爸说你,你伤心了吧。”,“嗯。”

女儿的回复,简短无力,不带丝毫感情,没有任何思考,就像是一只会发声的机械木偶一样。

妈妈不死心地继续跟女儿找话题:

“你期待去上学吗?”,“不期待。”

“你期待放学吗?”,“不期待。”

“我什么都不期待。”,女儿又加了一句话,然后,面无表情地接过妈妈手里的书包,背起来准备走进校门。

妈妈愣在原地,脑海中一直回绕着女儿的这句话,心里一阵阵刺痛。

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会对生活毫无期待?



是啊。

朝阳一般的年纪,正是充满好奇、希望和温暖的时刻。

这样的年纪没有任何期待,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

那个时候的我们,对上学是很期待的。

我们期待着上下学路上三两好友,打打闹闹,勾肩搭背,一路闲聊;



期待着课间十分钟野马一样冲出教室:

跳皮筋、丢沙包,打羽毛球,跳房子,跨大步……

期待着放学后,蹲在门口的石凳上匆匆写完作业,呼朋唤友,疯跑嬉戏,挤在一起看喜欢的动画片,电视剧。

期待着春天的柳叶环,夏天的冰棍,秋天的麻糖,冬天的糖葫芦……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电子产品,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游乐场……我们依然玩得很尽兴,很快乐。



我们很难理解:

为什么现在孩子享受着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多的爱与关注,却一点儿也不幸福。

记得张爱玲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生活;
不要费尽心思,去插手别人的人生;
别人的幸福,你未必懂得;
他人的苦衷,你未必全知。”

我们跟孩子之间,亦是如此。

我们吃过的苦,孩子没有吃过。

孩子吃的苦,我们也没有吃过。

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幸福,定义孩子的人生,是父母的狭隘和偏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