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组40年前孩子们玩乐的照片,我不禁感慨万千,以前我们的童年,是真的很快乐。
而看到这些照片后才明白,为何现在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倾向。
那时候的毽子,大多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
大家聚在一起,比次数、比连踢时间、比花样,什么盘踢、磕踢、拐踢、绷踢,花样繁多。
小小的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阳光下如同美丽的小鸟欢快滑翔,孩子们也常常玩得满头大汗,却不亦乐乎。
跳房子更是受女孩子喜爱。
在地上用粉笔画好格子,标上数字,单脚跳着依次将石子踢进格子里,过程中还得小心别压线、别踩出格子,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间。
哪怕是像老鹰捉小鸡这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游戏,孩子们也能在操场上、院子里疯玩一个下午,你追我赶,嬉笑尖叫。
那纯粹的互动和嬉戏,让快乐变得如此简单纯粹。
那时候,没有上不完的补课班,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每天放学后,校园里、操场上满是孩子们矫健的身影,他们尽情地奔跑、玩耍,释放着无限的活力。
回家后,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写完为数不多的作业,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冲向门外,和小伙伴们尽情撒欢。
楼下、小巷里、马路牙子上,到处都能看到他们打打闹闹的身影。
他们拿着树枝假装御剑飞行,幻想自己是江湖大侠,在街头冲锋陷阵,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游乐场。
哪怕院子小点也没关系,只要心中装着大大的世界,照样可以在这里指点江山,梦想有时候就是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诞生的呢。
到了夏天,海边、池塘边更是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
他们欢笑着在水里捉小鱼,感受着水的清凉和小鱼在指尖滑过的奇妙触感;
在池塘边捉泥鳅,哪怕弄得满身是泥也毫不在意,那黑黝黝、滑溜溜的泥鳅在手中挣扎,惹得孩子们笑声不断。
玩累了,就往草坪上一躺,再顺势打几个滚,身上沾满了独属于大自然的芳香。
仰望着蓝天白云,感受着微风轻拂,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湖边杨柳依依,湖水波光粼粼,孩子们坐在湖边放声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那歌声和着蝉鸣、伴着微风,编织成了最美好的童年乐章,让那段悠长又温柔的时光深深地印刻在了记忆深处。
而如今,孩子们面临的现状,着实令人忧心。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家长们怀揣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急切期望。
周末、假期纷纷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技高一筹。
现在的孩子,就连课间十分钟都难以尽情玩耍。
很多学校为了保障安全、便于管理等原因,不允许学生下楼活动,只能在班级里稍微走动走动。
原本可以用来放松身心、与小伙伴们嬉笑打闹的短暂时光,也变得如此局促。
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节奏下,孩子们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沉甸甸的压力。
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逐渐失去了孩童该有的天真,眼中的光彩也慢慢黯淡下去。
当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 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 17.2%,重度抑郁为 7.4%,这意味着每 5 个孩子中就有 1 个有抑郁倾向。
孩子们本应在阳光下快乐奔跑、健康成长,可如今心理问题,却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他们。
曾经,户外是孩子们的广阔天地,街道、操场、公园、郊外等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他们自由奔跑、嬉戏玩耍的身影。
放学后,小伙伴们呼朋引伴,在楼下的空地上玩起捉迷藏,藏在草丛里、楼道间,哪怕弄得一身灰尘也毫不在意。
可如今,孩子们的玩耍空间被严重压缩。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们不敢轻易让孩子独自外出玩耍。
放学后,孩子们大多被家长接回家,继续关在屋子里写作业或者上各种线上课程,与外界的接触变得极为有限。
玩耍空间的缩小,使得孩子们难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尽情玩耍来宣泄情绪。
负面情绪只能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身心更容易感到疲惫,也变得更加脆弱,一点点挫折都可能让他们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曾经那种简单纯粹、无忧无虑的快乐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在重重压力下的紧张与焦虑。
哪怕偶尔有片刻的闲暇时光,可能都难以真正放松下来,尽情享受童年该有的欢乐了。
有研究表明,在绿色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 55%。
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就地取材,用金黄的落叶、彩色的果实、小巧的石头等进行摆弄,在个人创作中获得内心平和与稳定。
所以啊,我们不妨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可以是公园、郊外,也可以是山林、海边。
让孩子像曾经那样去奔跑、去运动,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去聆听鸟儿虫儿的鸣叫,去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们能尽情释放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重新找回那眼中的光彩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像以前我们以前那样,高兴的时候,能够跳起来奔跑着回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