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这种重要会议的发言席上,杨聪一改此前的紧张,只用了4分30秒就流畅地完成了发言。
达州宣汉县人杨聪,今年23岁。他发言的场合,是12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浙川东西部协作暨“蓝鹰工程”推进会。他发言的主题只有一个:浙川协作下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蓝鹰工程”,让他成为月薪1.1万元的高级技工。
除了杨聪,被“蓝鹰工程”改变命运的四川年轻人,还有13000多名。自2022年以来,“蓝鹰工程”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完成了职业教育并实现了就业。
那么,浙川为何共育“蓝鹰”?它又能飞多高?
探索初衷:跨省“接力”教学,让浙川需求更契合
“一方面是四川的劳务输出难,另一方面是浙江企业招工缺人。”谈起发起“蓝鹰工程”的初衷,来自浙江的挂职干部、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副处长俞廷尚说。
数据为证:2021年,通过东西部协作输送至浙江的农村劳动力超过10万人。但是,其中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占比不足15%。与之相对应的是,浙江等东部地区的企业频现高薪诚聘、一“技”难求的现象。
想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双方的协同闯关。首先,四川的劳动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技能。其次,还需要建立浙江和四川之间的劳务供需通道。
由此,2021年6月,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拉开序幕时,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立足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决定把重点之一放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具体来说,充分利用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整合两省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资源,深化两省职业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升两省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培养链与就业链有效衔接。
2021年10月,“蓝鹰工程”在乐山沐川县正式启动。当年组建10个“蓝鹰之星”冠名班,采取“浙川两地办学”或“企业定制化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400人。2022年,“蓝鹰工程”在乐山全市推广。去年,相关做法普及全省。仅去年,共有3429名四川农村学生在浙江就读职业院校,并形成了“宣汉海员”“木里消防员”等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沐川县委书记、县长赵星说,最为难得的是,“蓝鹰之星”为脱贫户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就业的通道。首批“蓝鹰之星”冠名班400人中,脱贫家庭学生就有211人。对此,沐川县专门设立“蓝鹰奖”“蓝鹰基金”,已累计为693名学生发放奖补资金200万元。
提档升级:开展“空中课堂”,联动更多职业院校
实施3年,“蓝鹰工程”如今面临着创新模式、深化合作的考题。
“在专业设置、技能培养上需要与时俱进。”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育林介绍,除“蓝鹰工程”外,企业还自筹资金2000万元,与南充市嘉陵区联合创办南充市嘉陵职业高级中学。目前,已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大数据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定向培养汽车汽配高质量人才489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有望‘毕业即就业’。”
“教育资源跨省共享的力度还要再大一点。”凉山州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金立峰介绍,2022年,学校处在被撤并的边缘,借助“蓝鹰工程”,学校与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等浙川优质职业院校实现了联动,特别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就业渠道等共享。但截至目前,浙江方面只有40所职业院校与四川职业院校建立了结对关系。
对此,本次浙川东西部协作暨“蓝鹰工程”推进会给出回应:接下来,浙川两省将在“蓝鹰工程”实施中,建立基于专业发展、行业进步、产业变革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实现教学内容“滚动更新”。同时,发挥两地院校专业学科优势特点,组建教学研修创新共同体,充分利用浙江优质职教资源,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培训班。此外,还将遴选共享一批精品在线课程,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空中课堂”。
“当然,我们还会研究制定考核机制,来汇聚更多资源、激发更大的积极性。”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浙川两省将谋划完善“蓝鹰奖”和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优秀学生、教师和团队,并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订单人才培养和重点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