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我市最重要的一条商业老街大中路,其最早的形成,从《嘉靖府志》的地图上就可看到,它从东至西,横贯九江的中心城区,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格局。明嘉靖《九江府志》称十字东街、十字西街,民间也有称府前大街的。清同治《德化县志》称大街。1923年,拆除城墙修马路,它被称为正街、西正街。



现在的大中路名,曾在2006年被评为九江市城区十大经典老路名之一,它的现名是怎么来的,有很多论述,但并不精确。如,较权威的《九江老地名》这本书,其在“大中路”条目下说:“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特取大中二字。” 又如专辑《百年大中路》,其《百年“大中”话风流》篇中亦说“辛亥革命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 这些都是望文生义之说,并无史料根据。之所以被命名为大中路,并非其有“中”字,就是纪念孙中山先生,“大中”和“中山”是两个概念,意思扯不到一起,不然就应该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直接命名为中山路才对。


称大中路是它贯穿九江城区的中心地带,是最长最大的一条繁华老街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后,很长一段时期,市区仍是沿用清朝的地名,大多称街、称巷,直到1928年扩修道路,才全市统一命名了许多以路为名的地名及编排了路名号码,很多路名一直沿用至今。这时才将称为“中正街”的地名改为大中路。该信息可从1930年出版的《江西建设月刊》第四卷的一篇公文中得到验证。该公文载:“据呈复,该市大中路(即旧中正街),经工务局查验,确系坚实,足资持久等情,准予备案,指令知照由。(1929年)十二月卅日” 。



由此可知,大中路名,是由中正街改过来的,此在九江文史上还是个新鲜的说法。大中路修建的时间,从1928年的7月起(见同时修建的环城路上报的施工说明书),由市长张远西主持,到1929年12月底,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得到了上级的验收认可。新建好的大中路,才过两年,即1930年7月,就遇上了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该路在大水中浸泡许久,能否经得起考验,事后是否又进行了翻修,就没有资料能予诠释了。





作者像

【作者简介】


陈新代,江西九江人,工商银行退休干部,政协浔阳区文史研究员。


【读后记】


大中路的名称由何而来?如陈老师所言,不会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否则就叫“中山路”了。编者一直觉得,这条街的名字跟蒋中正有关。陈老师拿出了证据,它以前叫“中正街”。但名为“中正街”的历史很短,所以几乎没人记得这一段。1926年12月,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占领江西,第一次来九江。1928年10月,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九江这边拍马屁,命名了“中正街”,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


为何一年之后在街道改造后,就不拍马屁了,改成了“大中路”,编者也想不明白。“大中路”并不是个常见的名字,台湾高雄有一个,国内别的城市就很少见了。


陈老师认为,是“很大的中街”,我觉得这种解释勉强了些,当年对九江最重要的一条街的命名,一定是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编者以为,“大中”可能源于“大中华民族主义”一词。这一出现于清朝末年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被称为“大中华思想”,最早由梁启超提出,主张汇集在中国的所有民族,成为单一的中华民族,形成国族认同,并以此建立国家,这一思想最著名的口号就是“五族共和”。



孙中山接受了梁启超的思想,并将其纳入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只是后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改变,“五族共和”转向的“民族自决”,大中华思想就被淡化了。以上只是编者的推测,假如是对的,那么大中路的命名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不是纪念中山之名,而是纪念他提倡的三民主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