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烈敌视和全面封锁,处境很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打破自身被孤立封锁的局面,苏维埃政权一直希望寻找一个靠谱的政治盟友,这个盟友就是当时刚刚推翻清王朝不久的中国。
实际上,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中国敏锐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性,李大钊于1919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标志着中国进入比较系统化的传播阶段。
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广泛传播,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苏共代表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1920年秋,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成立,经过不断的宣传与发展,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
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尽管中共已经成立,可是苏方却更看好苏联。
在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赴桂林拜访孙中山,提出了三条建议,即:一是改组国民党,联合工农大众;二是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武装;三是与中共合作。也就是后来孙中山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实际上,苏俄最初就把中国革命的希望放在了孙中山身上,孙中山比中共早期的领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已经知道了马克思。
在孙中山回国后,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于是才搞出了三民主义,然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挫败后,孙中山才意识到社会主义也许能救中国,1918年,孙中山致信列宁,希望中俄能够共同进行战斗。
列宁看到孙中山的来信后,十分高兴,称孙中山的信是“东方的曙光”,并进行了回信,只不过时局动荡,这封信并未送到孙中山的手上。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华,帮助和推动中共的建立时,面对这个刚开始只有50多人的小党,马林对中国并未抱有太大的希望,他打心眼里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一些书生意气,很难成功。
在调查了吴佩孚、陈炯明等军阀后,马林认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是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于是才极力促成苏方与国民党的合作。
事实上,在接下来苏联与国民党的一系列合作中,都没有征求中共的意见,因为当时的苏联并未将中国放在眼里。
1922年8月,越飞以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来华,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孙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经过磋商,1923年1月26日,越飞与孙中山联合发表宣言,在宣言中明确宣称:中国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不存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条件。
随后,苏联开始大力支持国民党,不但帮助重组改造国民党,还加大援助力度,援建了国民党颇为骄傲的黄埔军校。
为了帮助国民党培养干部,苏联还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学,在党史中,很多人都把莫斯科中山大学当成中共在苏联的党校,实则不然,这是苏联手把手为国民党创建的。
在苏联大力扶持国民党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身份颇为尴尬,马林当时建议国共合作,尽管当时陈独秀坚决反对,但是在苏联方面的要求,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形成了,并且共产党员还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在列宁去世后,他继任者斯大林依旧看好孙中山的继承者蒋介石,因为斯大林不相信“农村包围城市”这样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留在国民党内才能够生存发展,一旦脱离国民党,中共甚至无法生存。
斯大林说:“在中国没有真正的共产党,或者可以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共产党。”
为了拉拢蒋介石,斯大林甚至不准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的革命武装,所有苏援的武器也只给国民党,并严格表示不允许分给中共一枪一弹。
当时蒋介石为了获得苏联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国民党甚至提出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只不过遭到中共代表的反对而作罢。
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苏联为举行五一游行活动,还特地制成了一幅蒋介石的大型模拟像。
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差点断送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好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人凭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