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新能源车真是火得一塌糊涂!

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472万辆,渗透率连续5个月超过50%。

换句话说,现在的新车市场里,油车已经逐渐退居“配角”,电车成了主角。



可有趣的是,电车越来越多了,但油价却纹丝不动。

多数地区的油价依旧高挂在每升7.24-8.55元之间,一点要降的意思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答案比你想象的要更为现实!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还不是国内的石油公司想多挣钱!

因为电车变多了,需求变少了,这玩意就该降价——不根据市场调整,摆明了就是坑人。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油价的高低,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供需关系”,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

说白了,一个东西的需求减少,就一定会降价吗?未必!

以煤炭为例,随着光伏、水电、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煤炭的需求,确实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下降。

按理说,这东西的价格,也应该随之“跳水”!

但煤炭的价格,有大降了吗?并没有啊。

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调,但并没出现很大的波动——反而在某些阶段,还维持高位甚至上涨。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油价。

因为你的需求再少,国际油价摆在这里,生产、加工、运输的成本摆在这里——不可能出现很大的波动!

况且,我们还不是富油国,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

别人定好了价格,我们根本没有太多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

因为按照海关总署的数据:

2023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达到了5.6亿吨,同比增长11%,平均单月进口量约为4702.43万吨。



对比全年消耗的7.56亿吨原油,约70%的原油依赖进口。

在这样的情况下,油价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因为你有这么大的需求,别人愿意卖给你,某种程度上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你想要更便宜?抱歉,同样的价格,多的是其他国家抢着要呢。



另外,国内石油的开采成本,也很高。

为了摊平这部分成本,也很难使油价下调。

这不是信口开河,青海石油公司的经理王德林就曾形容:中国的石油开采就像是在石头缝里“挤”油。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在伊拉克等地区,一桶油的开采成本仅需3美元;

而在青海油田,这个数字高达20美元,几乎是前者的七倍。

考虑到这种高昂的开采成本,再加上进口原油的压力,综合下来,油价不贵都难。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

既然国内的开采成本高,那就干脆全靠进口——总价格不就能降下来了吗?

但这么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你自己还能勉强“自给自足”,国际上别人才会给你这个价格。

如果你完全没有自给能力,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说白了,这就像企业采购:

你手里还有替代品,还有别的选择,我会给你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可如果你没有其他选择,那抱歉,价格一定涨到你承受不住为止。

因此,千万别天真的认为:只要彻底放开市场,外资进来,一切就好了!

并不是这样的。

参考家用车市场,曾经被合资车主导时,便宜了吗?并没有啊。

反而是越卖越贵,还存在“胡乱加价提车”的乱象。



另外,家用汽车对整体石油市场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所以,即便市面上的家用车全换成了电车,对油价的波动可能也不会很明显。

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对吧?

毕竟,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不是占国内石油总消耗量的70%吗?

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交通领域”可不等于“家用车市场”——真正用于私家车的石油消耗,其实并不高。

说到底,卡车、快艇、飞机、重型机械……这些设备,才是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大户。

你觉得有多少辆私家车,才能抵得上这些“油老虎”的消耗呢?

这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总而言之,电车的普及,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但要指望油价因此下降,可能还不太现实:

毕竟,油价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全球体系,不是电车多了就能轻易扳动的杠杆。

所以,与其纠结油价高低,不如想想如何合理用车、降低自己的出行成本。

这才是普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