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中国与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达成一系列共识,未来将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中欧合作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释放出更多中欧人文交流的积极信号。中欧高等教育的合作同频共振,也为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基础:语言教育合作
中欧高等教育以语言教育合作为开端,目前中国高校已经全部开齐欧盟24种官方语言课程,同时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也设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推广汉语教学。
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高校更是掀起了外语学习小高潮。至2021年,我国新开设语言专业点达到了45个,其中波兰语16个,捷克语15个,匈牙利语12个,斯洛伐克语2个。历史上看,中欧的地域关系与各自在国际舞台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语言专业发展的走向,地缘政治与文化交流不仅塑造了语言专业的演进脉络,更是推动语言专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趋势所在,为持续深化中欧双方高校在语言教学、语言推广等领域的合作,培养满足时代和经济社会需求,服务友好关系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语言人才保障。中国高校与对象国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教师学生互访以及共同组织研究等方式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合作。
目前中欧地域联合,各地方性合作组织与机构更多地介入协调本地语言教学与科学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拓宽了双方语言教育合作渠道,为中欧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拓展:专业教育合作
“合作办学”是中欧教育合作日趋深化的体现,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第一所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学院。2008年10月23日,中欧法学院成立庆典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隆重举行。中欧法学院致力于培养法学研究生,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公务员及专业人士提供职业培训,开展并促进法学研究与咨询,以成为中欧双方在法学研究与教育、学界与实务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成立的非营利性、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后续计划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欧政府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外交部誉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典范和旗舰项目。该学院于2012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启动办学活动,围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生3+0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科学研究。作为全国专一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旨在培养从事未来全球能源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为中欧建立可持续的、环保的和高效的能源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现有6个国家的12所重点大学共同参与支持了这一学院运作。
中欧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还包括多个重点项目,比如中欧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以及欧盟伊拉斯谟计划中国窗口项目等等,旨在促进中欧学生、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办学。
新方向:职业教育合作
伴随中欧合作不断地深入,双方教育合作也进入经济社会应用的职业教育合作阶段。2023年12月28日,中欧国际职业教育携手未来十年暨公学职业大学、中东欧职业教育国际联盟、芬兰高校联盟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中欧职业教育合作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023年6月9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欧盟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共同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深化中欧科技教育合作探索新路径和新经验。同年的11月份,为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中欧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契机,中欧职业院校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举办了交流对接座谈会。中欧(无锡)职业教育论坛聚焦职业教育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享中欧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成果,共同绘制共建“一带一路”新图景。2024年1月7日,中欧商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围绕“产教融合赋能数字商科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中欧合作中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激发了职业化的订单式培养需求。中欧职业教育合作顺应需求,特色发展,资源共享,同频共振,成为智能技术与外语人才融合培养的新平台,推动了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岳凡琦,系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