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引题)

打造工匠“摇篮”(主题)

山西日报记者 杨文俊 通讯员 张亮

不到两年的时间,月薪从2000元涨到了8000元,对于大同市云州区农民工韩波来说就跟做梦一样。“在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学了3个月的焊工技能,毕业后就被企业直接录用,每月能拿8000元的工资。如果没有工会,谁能让我改变这么大?”韩波激动地说。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2017年以来,大同市总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工会职业教育新途径,建立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通过“回炉再造”,一批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在云中大地涌现。同样依靠技能提升改变职业轨迹的,还有全国技术能手、大同泰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钢筋班带班班长吴燕飞。

2020年,吴燕飞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扶贫技能大赛。开赛之前,吴燕飞在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工匠学院的老师们不断地给他强化理论实操知识,让他自信满满地走上赛场,最终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随后,吴燕飞被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聘为教师。

由“工”变“匠”,由“匠”育“人”。多了一重身份的吴燕飞,倾其所有、授人以渔。每次讲课,他都要为学员作示范,学员操作时,他不停地穿梭在学员中间,检查每一个步骤,耐心地向学员们讲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作为一名工人,我在学院遇到了很多良师,他们为我指明了职业道路;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也要肩负起同样的责任,帮助更多工友在这里实现人生理想。”吴燕飞说。

办学中,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推进职工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双提升”,先后聘请了高校教师、“大国工匠”“大同工匠”等40多位行业专家为教师,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学院将专业化管理团队与教师队伍竞合、融合、配合,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学生像徒弟,老师像师傅。

像韩波、吴燕飞那样,从无文凭、无技能、无保障的“三无”转变为有文凭、有技能、有保障的“三有”,更多的产业工人通过培训,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带团队能干、做科研能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结在职业素养之中。

把课堂搬到家门口,是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服务一线工人的一个“切口”。一线工人技能提升有需求,但大多困扰于往返城区的距离。工匠学院把课堂搬进企业厂房车间,利用工人晚上休息的时间进行理论技术培训,让更多技能人才在家门口有“蓄能充电”之地。这也让农民工有了交流沟通的场所,让他们聚在一起分享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在互学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工地上的夜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和谐,找到了“家”的感觉。

为了更高效率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工匠学院打造了“全时段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春季为即将就业的产业工人开展“花开满园”岗前技能培训教学;夏季将课堂搬到了工地和车间,利用晚上开办职工夜校;秋季利用“工匠学院云课堂”,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冬季根据建筑行业冬歇期的特点,开展“冬季蓄能充电培训”教学,帮助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

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激发人才活力,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相互关系,瞄定目标,小步快跑,积累经验,量化成效。四年来,工匠学院重点培育了钢筋工、砌筑工、焊工等3个特色工种,呈现出特色工种优势明显、培育成效明显、职能素质提升明显“三个亮点”,培训了3万多名产业工人,颁发各类职业证书1.5万余本,先后评比选树40名“大同工匠”,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价值链。

近日,全国总工会公布了2024年度重点支持的100家工匠学院,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的成功入选。经过四年发展,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火车头”、人才培育的“蓄水池”,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这里淬火成钢,在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