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洋,这片蓝色的领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无尽的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了一项宏伟的工程——填海造陆,以此来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亚洲,中国和日本在这方面都表现出色,成为了填海造陆的先锋。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至今已经创造了1300平方公里的新土地。



那么,拥有广袤土地的中国,在填海造陆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面对日本在冲之鸟礁等地的造岛计划,中国又将如何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填海筑梦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土面积有限,资源也相对匮乏。二战后,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

数据显示,从1945年到1975年,日本通过填海造地面积达到了1200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



这些新增的土地主要用于建设工业区、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户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66年到1981年,神户市投入了近30亿美元,移走了西郊高仓山的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造出了一个面积达5.8平方公里的人工岛。



随后,1972年,日本又开始填造更大的六甲岛,并于1990年完工,面积达到了15平方公里。神户港通过填海造陆后,港口的吞吐量大幅增加,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港口,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贸易发展。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日本的填海造陆还有战略上的意图。冲之鸟礁位于日本东南方向的太平洋上,原本只是几块礁石。



2010年,日本政府投入了750亿日元,计划在冲之鸟礁建设港湾设施。根据国际海洋法的规定,如果冲之鸟礁被认定为“岛屿”,

日本就可以据此主张周边43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专属经济区,这几乎相当于日本现有领土面积。



冲之鸟礁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位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控制着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日本希望通过填海造岛,将冲之鸟礁打造成“不沉的航母”,以此来威慑周边国家,控制战略要道。

与日本不同,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国土。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填海造陆的尝试,但主要用于农业开垦和盐田建设。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填海造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渤海到南海,一个个新的人工岛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增的陆地面积远远超过了日本。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沿海地区通过围填海造地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公里,是同期日本的五倍。



这些新生的土地,承载着现代化港口、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成为了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新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也备受关注。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这些名字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通过填海造陆,中国将这些原本无人居住的小岛礁,建设成了拥有机场、港口等设施的现代化驻地。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南海主权,更为中国海警巡逻、海上搜救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南海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日本起步早、技术精湛,创造了一批世界级的人工岛屿工程,中国后来居上、规模宏大,新增造陆面积远超日本,但在这场蓝色国土的竞争中,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海洋争端

在亚洲的海域中,有一片争议已久的水域。2010年,一艘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发生了碰撞,海域主权的争议再次升温。

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世纪末,日本窃取了钓鱼岛,并将其与台湾一并占领。



直到二战结束,钓鱼岛才重新回归中国,但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日本又开始玩起了“主权”与“管辖权”的文字游戏,企图继续侵占这一中国固有领土。

钓鱼岛事件只是中日海洋争端的一个缩影,在东海到南海的广阔海域,日本处处布局,试图侵蚀中国的海洋权益。



除了主权争议,日本还利用填海造岛,在海洋划界上做起了文章。冲之鸟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冲之鸟礁位于琉球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原本只是两块礁石,涨潮时会被完全淹没。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冲之鸟礁不能成为划定专属经济区的基点。



但日本对冲之鸟礁虎视眈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谋划“造岛”计划。2007年,日本在冲之鸟礁上建成了一座灯塔,宣示主权。

再到2010年,日本更是投入了750亿日元,计划填海造港,意图将冲之鸟礁“升格”为真正的岛屿。



日本为何对这两块礁石如此执着?原来冲之鸟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更处于战略要冲。

据测算,如果将冲之鸟礁确定为岛屿,日本就可以据此主张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1倍。



届时,日本将在西太平洋获得关键性的存在,对中国、菲律宾等国的海上通道形成钳制。

除了在点上发力,日本还试图从“线”和面切入。在冲绳海槽南部,日本利用“大陆架延伸”的概念,向联合国递交了74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的申请。



在我国的南海,日本也虎视眈眈,不断插手南沙争议,在“导弹驱逐舰”事件中火上浇油,公然挑战中国的南海主权。

在岛礁之争的背后,海洋生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填海造岛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珊瑚礁等脆弱的生态系统,改变了洋流、潮汐等自然条件,甚至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灾害。



在冲之鸟礁,日本投入了大量钢铁构件,但海水腐蚀加剧了金属元素的释放,对附近海域的珊瑚群和鱼类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南海,过度填海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担忧。

在主权维护与生态文明的权衡中,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海洋争端不断的当下,中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步伐将走向何方?维护南海稳定的良方又在哪里?



中国填海造陆的未来

面对日本在海洋领域的种种图谋,中国不能坐以待毙。维护国家主权、保卫海洋权益,对中国而言,填海造陆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首先,它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沿海城市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许多沿海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通过填海造陆,中国可以修建海堤、防波堤等设施,增强抵御台风、海啸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填海造陆是维护南海主权的重要途径。南沙群岛原本岛小水浅、常被风浪淹没,难以长期驻守。



中国将渚碧礁、美济礁等小岛礁扩建成为可以停靠大型舰艇的永久驻地,大大增强了南海防御能力。

填海造地还将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科研、海上旅游等产业的腾飞。



事实上,在维护海洋权益的道路上,中国从未止步。面对日本在冲之鸟礁的图谋,中国与韩国、菲律宾等国一道,向国际社会发出严正抗议,揭露日本违背海洋法精神的行径。

在南海,中国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通过填海造岛,巩固南沙驻地,完善军民设施,有效遏制了域外势力的插手和挑衅。



在国际舆论场,中国积极宣介和平利用海洋的理念,展现负责任大国的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中国将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海上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



结语

填海造陆是人类建设海洋家园的重要手段,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日两国在这一领域各有千秋。

在填海造陆领域,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完全可以为其他岛国提供帮助,共同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挑战。

参考文章

中国网2024年7月3日《日本单方面扩张大陆架,面积高达12万平方公里,究竟想干什么?》



京报网2024年6月27日《日本决定将大陆架扩大12万平方公里,外交部回应》



中国网2014年10月30日《报告:十一五期间填海5千平方公里 1年造1个香港》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