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资料图 摄影 张磊

记者 | 王音

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跨越半个世纪规划论证,历时10余年全面建设,一代代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汩汩南水,自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水库,出陶岔、过垭口、飞渡槽、入暗涵,穿行千里、奔流北上,抵达渤海之滨,开辟了新的城市供水生命线。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历经3600多个日夜的精心管护,超100亿立方米的南水源源不断地保障着天津城市用水需求,惠及群众1300多万人。


天津日报资料图 摄影 张磊

一泓清水,为天津这座资源型缺水城市带来了什么

通水10年,天津构建起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引江供水已覆盖我市除蓟州区外的15个行政区;

通水10年,天津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系联通绘出水清、水满、水流动的秀美景观,全市每年向重点河道湿地实施生态补水超10亿立方米;

通水10年,天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迈上新水平,绿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清冽甘甜的南水,沁润民心,滋养大地,重塑格局,关乎未来。

调水解渴 一条供水生命线

地处海河流域尾闾的天津,却是一座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00立方米左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0。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之前,天津城市供水主要依靠引滦入津工程体系保障。然而,作为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仅有一条供水生命线,无法彻底“解渴”。当时,尽管百姓喝上了滦河水,但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仍要靠天吃饭,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问题突出。

2014年12月,南来的江水流进津城千家万户,成为天津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远水不仅解了近渴,更极大优化了天津的供水格局。

位于宝坻区的尔王庄水库是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的重要枢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工程。在这里,“一横一竖”交错的引江供水体系与引滦供水体系互连互通。

“双水源立体覆盖、交叉互补。2023年6月,宝坻引江供水工程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市除蓟州区外,均实现了双水源保障,引江水成为我市城市供水的主水源。”天津水务集团引滦尔王庄分公司水管中心主任赵玉芹说。

如今,以引江、引滦“一横一纵”输水干线为骨架,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互连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供水新格局日益清晰

水源保障充足,天津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转变。全市积极整合水质监测、水源调配、生产供给、应急保障等资源,建立了从上游达标供给到下游稳定生产的供水保障链。引江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下游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达99%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较通水前均有下降,群众饮用水口感显著提升

“过去喝水放茶叶,为了遮苦咸味儿。现在的水直接喝,真的尝出了甜!”武清区南蔡村镇聂官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顺明对水质变化感受深刻。2019年11月,聂官屯村用上引江水,武清区成为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引江供水全覆盖的涉农区。

调水,以民生为本。近年来,天津提速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厂,延伸自来水管网等,用引江、引滦优质外调水替代农村地下水源,解决部分农村供水氟超标、限时供水等问题,累计提升2817个村、286.8万人饮水质量。

生态蝶变 碧水滋养万物

冬日的海河有一道浪漫风景,成群的海鸥在此栖息觅食,游人驻足“打卡”,构成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

天津河网水系密布,河湖湿地众多,水环境是重要的生态载体。在南水的助力下,天津从水源调配、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入手,加速水源置换,还水于河湖,复苏生态。

自2016年起,天津率先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常态化补水,并带动相关二级河道实施水体置换。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实施常态化补水;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向我市补水,自2019年起已累计补水1.34亿立方米,有效弥补南部地区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缺口。

天津以构建全市大水网为目标,着力解决水体循环不畅、生态水量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全市水系连通建设,孕育了北运河郊野公园、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御河景观等大运河主题文化公园,让古老运河焕发新时代风貌。

通水以来,全市每年向重点河道湿地实施生态补水超10亿立方米,一条条河流实现了从“干涸”到“流动”的华丽转身。2023年,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人居环境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绿色发展 先节水后调水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 更要倍加珍惜,用好每一滴水。 ”近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中,参观了天津干线外环河出口闸的市民纷纷发出感概。

调水不易,且用且珍惜。这是天津人凝聚在心中的节水共识,也是饮水思源,感念“同饮一江水”的浓浓情谊。

先节水、后调水,天津以水资源刚性约束激发节水产业发展动力,在深化计划用水管理、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深化节水型系列创建等方面成果卓著。

南水流动,绘就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天津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淘汰、压缩、改造高耗水行业,大力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

截至2023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0.44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较通水前回升了8.71米,地面沉降严重区首次实现“清零”。

今年5月,随着全国首个节水产业联盟落地天津,我市节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未来将以节水科技创新中心和节水产业园为载体,集聚一批节水龙头企业,孵化一批核心技术,并与天开高教科创园“牵手”推动节水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大禹节水集团等龙头企业,膜天膜、创业环保、北疆电厂、玖龙纸业等节水领域领先企业扎根天津发展,共同推进绿色制造,形成从水源到工艺、再到产品的全产业链节水模式。

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型企业(单位)196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802个,16个区全部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部市管机关及50%以上的市属事业单位已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

南水来之不易,为了充分发挥引江水效益,天津将继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助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让清冽甘甜的南水持续造福津门大地。

来源:天津日报公众号

编辑制作校对:季建爽

审核:吕佳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