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滋养了华夏文明,却也用狂暴的怒火,一次又一次地吞噬着沿岸的生命和希望。
数千年来,黄河决堤的洪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笼罩着中原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驯服这头桀骜不驯的巨龙,一项雄心勃勃的工程——三门峡大坝应运而生。
它被寄予了治理黄河水患、造福沿岸人民的厚望。
然而,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座被誉为“黄河第一坝”的宏伟工程,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甚至一度面临被炸毁的命运。
究竟是何种原因,让本该造福一方的工程,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悲剧?三门峡大坝,真的该炸吗?
——【·治理黄河刻不容缓·】——»
黄河,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千百年来,滚滚黄河水灌溉了万顷良田,也留下了无数次决口改道的伤疤。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老百姓切切实实的苦。
治黄,成了压在历代中国人心头的一块巨石,谁都想搬走它,可谁也没那个本事。
你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治黄的探索。
时间拨回到1935年,那会儿,一个叫李仪祉的水利专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黄河中游潼关到孟津这一段,修个水利工程,拦沙蓄水,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水患。
民国政府一听,这主意不错啊,马上派人去陕西、河南考察,小浪底、三门峡、八里胡同,都去看了个遍。
但你也知道,那会儿中国啥情况?内忧外患,自身难保,治黄这事儿,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毛主席一上台,就盯上了黄河。他说,治理黄河,那是立国之本,不能再拖了。
1949年开始,国家就组织了一批专家,还请来了苏联顾问,开始琢磨怎么治黄。
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1954年,三门峡,成了最终的“天选之子”。
——【·三门峡开工·】——»
为啥选它?这地方,传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为了让黄河水乖乖听话,硬生生劈开了三道峡谷:人门、鬼门、神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更重要的是,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水流湍急,水资源丰富,在这里建大坝,既能控制水势,又能发电灌溉,简直一举多得。
消息一出,举国欢腾,大家都觉得,这下好了,黄河有救了,好日子要来了。
1957年,三门峡大坝工程正式开工。
时间过得很快,三门峡大坝建成了,带来的效益也是实打实的。首先是灌溉,原本旱涝保收的土地,现在旱涝都能保收了,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
其次是发电,三门峡大坝成了一个巨大的电源,给周边地区送去了光明和希望。
可以说,三门峡大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现实往往比梦想更加骨感。三门峡大坝建成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最要命的就是泥沙淤积。
——【·修修补补·】——»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泥沙淤积问题很快便暴露出来。
大量的泥沙堆积在水库底部,水位不断上升,渭河河床被抬高,直接威胁到 西安的安全。
陕西地区的群众叫苦不迭,他们原本就对大坝建设心存疑虑,如今更是感受到切肤之痛。
与此同时,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却享受着大坝带来的“福利”。
由于洪水得到了控制,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一边是上游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边是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三门峡大坝的去留问题,成为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现实困境,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三门峡大坝的定位。
1962年,三门峡大坝的角色从“蓄水拦沙”转变为“滞洪排沙”,不再承担发电和灌溉的功能,改为在汛期排空水库,以减轻泥沙淤积的压力。
然而,这一方案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已经高达50亿吨,水库接近饱和状态,改建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一关键时刻,周总理亲自过问三门峡大坝的改建问题。
他指出:“我们不能为了下游,不顾中游和上游,更不能为了下游,而淹掉关中。”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水利部最终确定了“双保方针”,即既要保护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也要保障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经过多方论证,水利部最终决定对三门峡大坝进行“两洞四管”的改造,即在黄河两岸分别开挖两条隧洞,并在隧洞内铺设四条大型管道,用于排泄泥沙。
——【·怨声载道·】——»
但这次修补只让陕西地区平稳了一段事件,不久,泥沙问题卷土重来。
1965年到2008年,渭河流域就发生了137起洪涝灾害,损失惨重。
2003年,华县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近2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10亿。
一时间,上游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提议炸毁大坝,说这是个“豆腐渣工程”。
面对质疑,国家也开始想办法补救。
1969年,国家投资800万元,在大坝底部炸出了8个大型排沙洞。
经过这些改造,三门峡大坝的排沙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下游的水患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河南、山东两省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水灾,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种地生活了。
可是,上游的洪水隐患依然存在,这就像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顾此失彼,让人头疼。
三门峡大坝的遭遇,给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敲响了警钟。
搞工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一味地想要征服自然。
很多专家学者对三门峡大坝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基建狂魔”时代犯下的错误。
但也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评价三门峡大坝。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建大坝是解决黄河水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而且,在后来的改造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水利工程提供了参考。
——【·总结·】——»
那么,三门峡大坝的未来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要继续加强科研投入,研究更完善的防洪排沙方案。
其次,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下游安全,又能兼顾上游发展。
总而言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和改造,是一部充满曲折和教训的历史。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未来,如何更好地解决黄河水患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
信息源:
三门峡大坝下游多人被冲走,已有10人获救 亲历者:河水6分钟涨约1.8米 2023-01-23 09:21·红星新闻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大坝之一2019-07-23 13:34·澎湃新闻
大坝颂一一献给黄河三门峡大坝的礼赞2023-03-14 19:14·河南日报
开闸泄水!每秒3700立方米下泄!三门峡大坝开启汛前黄河调水调沙2023-07-07 17:15·大河报
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2007-10-12民主与法制网
陕西代表呼吁尽快综合治理渭河2004-03-05中国青年报
永远的丰碑,三门峡日报,2023-04-13 。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