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赣州市纪委市监委、赣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整理编写了《赣南家风故事》。《赣南家风故事》以人为本、以事为据,讲述了相关人物、相关家族的家风故事,揭示了家风的真谛与力量,旨在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宣传,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我县有8个家风故事入选《赣南家风故事》,现对“躬事廉俭——程珦家风”进行推介。

程珦(1006—1090),字伯温,河南伊阳人,天圣中,以荫补官,为郊社斋郎,历任黄陂县尉、兴国知县、南安军通判、汉州知州等职。熙宁中,因不奉行新法,罢任奉祠,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寻致仕。官终太中大夫。

在兴国县潋江书院内,有一座红石砌成的牌坊,四柱三门,古色古香,精雕细琢。牌坊外刻“平固侯第”,内镌“三程过化”。“三程”,指的是北宋年间在兴国做过县令的程珦,以及他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是深刻影响宋朝后期中国数百年的“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珦重视家教,推进礼仪教化,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在兴国留下一段“三程过化”佳话。

天下之治,正家为先

程珦的父亲程遹,担任湖北黄陂县令时,经常走出衙门,走到田间地头,体察百姓疾苦。程遹与民同甘共苦,下田插秧耕作,减免贫者赋税。程遹除暴安良,重用廉吏,人称“程青天”。程遹还经常拿出俸禄,用来周济贫穷的百姓和亲戚,以致程遹病故时,子女们不得不借钱葬父。


兴国县纪念程珦父子德政的“三程过化”坊

程遹去世后,程珦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程珦得到了“社郊斋郎”之职,但因家里的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其族兄弟程琳为此向朝廷申说,他得以就近在黄陂任县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妇,妹妹出嫁,他才开始外出任官。

受父亲影响,程珦仁慈、宽恕同时又刚毅、果断,平时在家对幼小或下人很客气,唯恐吓着他们。至于冒犯义理的事,绝对不做。程珦对左右使唤的下属,每天都问寒问暖。他先后得到五次朝廷嘉奖,分别给了叔伯的子孙。出嫁女儿或 寡妇,一定尽力给予丰厚的嫁妆。所得到的薪俸,大多分给亲戚中的贫困者。伯母寡居,他接到家里奉养、照顾。侄女嫁人后死了丈夫,程珦把她接回来,教育抚养她们母子,像对待儿子、侄儿一样。

程珦家有贤内助,其妻侯氏好读书史,知书达理,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收养孤儿,乐于助人。程颢、程颐在五六岁的时候,母亲侯氏就让人教他背诵古诗。十岁时,两个儿子就会写诗。宋代奢靡之风盛行,一些官员家风不正,致使身败名裂。侯氏与程颐清醒地认识到:“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身正而家治;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后人称赞程氏家风:家正国治天下平,治家先要己身正。举案齐眉敬如宾,女正带出好家风。

崇儒敦化 政教大洽

庆历四年(1044),程珦来到兴国县出任县令,同行的还有程颢、程颐。

当时的兴国“狡民”“夙称难治,前令欲以威慑之,多未驯”;尤其是县邑东北的衣锦乡一带,更是难以管束。原来,程珦之前的县令,大多采用严刑峻法,以高压态势,希望达到威服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加剧了矛盾。程珦到任后,采取安抚的办法,对县内各乡,包括衣锦乡一视同仁,赋税均等,很快就平息了当地的民怨。

程珦“慈恕而刚断,居官临事,孜孜不倦,温恭待下,率以清慎”,所以他不管到哪里做官,属下、随从都不敢贪污、骄纵。

治理兴国期间,程珦积极推行礼义教化,拆毁淫祠,建立县学,兴办书院,鼓励私塾和“义学”。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动摇了当地豪强的利益,遭到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土豪乡绅召集刁民到程珦的衙门闹事,对程珦进行恐吓、威胁,但程珦毫不示弱。他带着衙役来到了古龙岗等地,拆除七姑娘庙、齐天圣母庙等野庙,当地的士绅见程珦动了真格,心里发虚。于是,又采取了设酒宴、送红包、捐私宅等手段诱惑程珦。面对豪绅的威逼利诱,程珦不为所动,软硬不吃。几天后,出乎乡绅意料,七姑娘庙依旧被拆除了,而他们“捐赠”给程珦儿子读书的私宅,竟然变成了一座“义学”,成了当地贫困学子读书的好地方,百姓无不啧啧称赞。很快,程珦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佳话就在百姓中传开了。

一时间,兴国礼义渐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人文蔚起。程珦在兴国不到两年时间,“狱空者岁余”。后世称程珦治理兴国“惟时政教大洽,人文特盛”。

延请名师 培养子弟

程珦特别重视家教和人才的培养。他不仅爱孩子,更懂得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大的帮助。程颢、程颐兄弟俩都生得眉清目秀,天赋聪慧,兄弟俩在兴国县一所私塾门馆就读。私塾先生见他俩学业进步很大、谈吐不俗、见解独特,甚为惊异。故而恳切地对程珦说:两个公子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如经名师指点,可成大器。程珦从此留心为二子择师。

庆历四年(1044),周敦颐因才干突出,由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调任南安军司参军。他学问渊博、公正执法,但因年甚少,不为守所知。庆历六年(1046),程珦代理南安军通判,对周敦颐的人品与学问都甚为钦佩,恳请他教授两个儿子,周敦颐欣然答应。

程珦带程颢、程颐登门拜见周敦颐,周敦颐见二程兄弟气宇轩昂,随口问及孔孟,二程对答如流。周敦颐十分高兴,即选孔子、颜回等圣贤文章和自己的《太极图说》授予二程兄弟。

二程兄弟师从周敦颐,博采广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学、道学之长。两年多功夫,程颢、程颐学业大进,程颐 18 岁时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后来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他们开创的理学学派被称为二程“洛学”。同治《兴国县志》记载:“濂洛之传,实开先于兴国”。这里“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伊川的二程——程颢、程颐。

“父慈子孝家和睦,廉洁为官人称颂。化行乡党淳风俗,人过程门肃起敬。”这是赞扬三程清廉家风的诗句。兴国百姓甚是怀念程珦父子,不仅给他们建牌坊,还在县城南门外建了一座“三程祠”。至今,兴国人还把潋水流经城南的一段叫“程水”,把在程水之畔兴建的石塔朱华塔,称作“程水塔”,足见人们对“三程”的怀念。

(作者:黄晓明)

图文来源:赣南家风故事

编辑:黄琴

审核:赖家美

审定:林慧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