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
一渠碧水万古流 河南从“有水吃”到“吃好水”
人民网郑州12月12日电(侯琳琳、常力元)12月12日,“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年来,成效如何?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重要的受水区,做好南水北调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通水十年来,河南强化节约集约利用,支撑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受水区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打造了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南省强化饮用水水源保障,确保群众用水安全可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通过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多座城市生活用水实现了以南水北调水为主、黄河等地表水为辅、地下水应急的多水源保障格局,大幅提高了受水区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了受水区群众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时,河南省强化水生态修复保护,促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申季维表示,通水十年来,已累计向河南省河湖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一方面推动了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城乡河湖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河南省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
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黄淮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9.18米,较2018年末(12.02米)上升2.84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1.83米,较2018年末(12.85米)上升1.0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