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一条全新的跨海通道通车投用,重塑了珠海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全长31公里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珠海金湾与江门台山彼此相连,往来的车程将由1小时缩减为30分钟。
▲黄茅海跨海通道。李建束/摄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在大湾区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实现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功能。通车后,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连通大大提速,极大地促进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如果从云端俯瞰,黄茅海跨海通道与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的协同联动,形成一条贯穿香港、澳门、珠海、江门乃至整个珠西都市圈的“黄金走廊”。有“湾区中的湾区”之称的“黄金内湾”,也有了更具象的呈现。
其中位处黄茅海跨海通道桥头、身处珠西都市圈交汇点的金湾区,拥有了不可替代的枢纽功能:向西连通广袤的粤西沿海地区,向东展望宏伟的“黄金内湾”版图。这个曾经的交通末梢,摇身变成了新时代的“湾区门户”。
▲鸟瞰金湾。张洲/摄
从“无问西东”到“敢问西东”,站在桥头、遥望湾区的金湾区,正在蓄势开启新一轮的“湾”道超车。
“桥经济”:大桥西行 赋能“湾”中新核
向西出发,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珠海“桥经济”开始一步步兑现潜力。其中,通江达海的金湾区不仅是重要的受益者,更是关键的参与者。
珠海西部纵横交错的大桥网络,组成了金湾区最为核心的交通框架:西边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衔接江门、阳江,东边依托港珠澳大桥西延线通达香港、澳门,洪鹤大桥、金海大桥架起珠海东西跨越的骨架。
依托内联外通的“桥网络”,“桥经济”正在珠海西部一步步兑现潜力。其中,广东省“珠西都市圈”的四座城市——珠海、中山、江门、阳江,不仅彼此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在金湾区找到了新的交汇点。
▲黄茅海跨海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管理中心供图
“金湾区是湾区西进真正意义的‘桥头堡’。”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看来,金湾区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争先进位的发展热潮中获得关键的领先身位,甚至成为大湾区西岸的“新核”。
其中,“桥经济”所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是金湾区交通枢纽功能的飞跃提升,为居民出行、产品出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坐飞机出行更方便了。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让乘坐飞机的粤西居民不用绕道,前往珠海机场的时间缩短30分钟以上。沿着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前行,依托经珠港飞政策,港、澳、深、珠4个机场的“大湾区机场群”开始集体发力,高效连接世界各地。
进出口贸易更便利了。跨过黄茅海,“大湾区港口群”也开始逐渐兑现潜力。根据计划,广东省将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让进出口贸易持续加速。
融入大湾区更高效了。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大桥”新通道,金湾区为港澳资源链接江门、中山、阳江等地打开“快车道”,有望携手澳门加快构建高品质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打造以葡语系为特色的国际商品展销新中心。
▲黄茅海跨海通道。张洲/摄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提出打造“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的当下,贯通东西的金湾区,逐渐有了“交通中心区域”的雏形。
交通主导产业、人口逐渐密集的城市形态,学界称为“交通中心城市”。如今随着交通网络的进化,海陆空兼备的金湾区正在引领着“交通中心区域”新形态,支撑珠海市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版图。
未来,大湾区东部的先进技术与前沿产品在这里汇集,“走进来”探索更大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西部的产品出海与居民出行的需求在这里集中,“走出去”寻求更多的机遇。一条贯通湾区东西的黄金通道正在成型。
“湾经济”:湾区东进 打造“湾”西门户
向东行进,“黄金内湾”的宏伟版图,正在聚集全省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湾区门户”。作为湾区中的湾区,“黄金内湾”成为金湾区东进的底气。
“黄金内湾”的概念,首次提出于202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上:“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今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到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和高等级公共服务资源向环珠江口地区集中配置,打造国际一流的“湾区门户”。举全省之力重点打造的“黄金内湾”,拥有了越发具体的模样。
可见,“黄金内湾”的含“金”量非同一般。坐拥枢纽之利的金湾区,又将在“内湾版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回归珠海发展的基本面,依托交通、产业、城市“三架马车”,金湾区有望成为大湾区东岸资源外溢、特别是产业外溢的“第一站”。
▲高景太阳能。张洲/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作为先行地、试验区,珠三角是其中受益最早、受益最大的地区。但是,珠三角地区长期存在“东强西弱”的分化现象,特别近年来珠江东岸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上,较大幅度领先于西岸。“黄金内湾”概念的提出,为致力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了重要机遇。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指出,广东正在紧紧盯住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能代表全球最先进的、最具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导入大湾区西岸,让市场力量在湾口地带发挥更大作用。坐拥深厚产业基础的金湾区,由此迎来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机,加速迈向“湾区西岸产业门户”。
在技术上,金湾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注入了充足的技术势能,奕斯伟、华灿光电等先进制造业立柱项目接连落地,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位列全市前列。
在空间上,随着一系列高标准打造的5.0产业新空间进入实体运营阶段,海博思创等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纷纷落地金湾区,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潜力股”,厚植了技术创新的土壤,科创产业链加速成型。
在营商环境上,金湾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为王”惠企政策,优化审批流程手续,开展“保姆式”企业服务、探索“园长制”管理机制改革,打造了一批“拿地即开工”的典型范例,让企业发展安心省心。
▲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张洲/摄
去年,来自深圳的奋达科技落户位于三灶镇的格力·云谷,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穿戴设备生产基地。来自广州的林工智能装备落户金湾区平沙镇,从拿地到开工仅用时11个月……金湾区正在成为湾区东岸产业外拓的“新目的地”。
“融经济”:东西交融 蓄势“湾”道超车
占据“桥经济”的地利,拥有“湾经济”的天时,但这并不意味着金湾区就能“高枕无忧”、尽享红利。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如何找准自身定位脱颖而出,成为珠海乃至大湾区西岸城市群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黄金内湾”聚集大湾区多个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是当前大湾区内最有条件实现全域“海陆空”交通枢纽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区域。“融合与协作”是“湾区西岸”城市突围的关键。
交通的融合最为直观。作为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港口、机场、铁路的县级区域,金湾区拥有不可替代的交通肌理。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价值倍数放大,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珠海机场。张洲/摄
在第15届中国航展闭幕后不久,香港机场管理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近年来,香港、珠海两地机场与航空业界,依托港珠澳大桥频频使出“大动作”,“经珠港飞”客运服务、“港珠飞”货运模式接连落地。
“两地机场优势互补,可以便利珠海乃至大湾区西部城市的旅客,让他们利用香港国际机场的广阔航空网络连接全球各地,达到互利共赢。”香港机管局主席林天福表示。
产业的融合潜力无限。坐落湾区西岸新兴发展区域,后发优势是金湾区的另一张“王牌”。纵观世界其他大湾区,后发区域往往更能顺应时代需求,衍生出更具未来感、更具新活力的城市与产业形态。
▲张洲/摄
横向对比年轻的金湾区,同样空港兼备、毗邻广、深、佛、莞四大万亿GDP城市,这里的发展潜力可见一斑。未来,随着“黄金内湾”概念的逐步落地,金湾区的后发优势无疑将逐步显现,在区位、城市、产业等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如何抢抓发展的“黄金锚点”,成为金湾区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的关键所在。
城市的融合蓄势待发。作为珠海西部城市新中心,金湾区的城市功能与面貌在近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海新地标金湾市民艺术中心投入使用,金湾万豪等现代服务高端配套相继落位,珠机城际二期等交通设施投入使用……金湾区相伴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的热潮为更多人所熟知。
▲金湾市民艺术中心。张洲/摄
城市形态的改变,伴随着城市气质的蜕变。今年年初的金湖公园烟花汇演万人空巷、闪耀珠海西部。三灶海上龙舟赛吸引上万名游客现场围观,登上央视新闻联播。金湾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珠海草莓音乐节,现场人气比肩深圳、广州、佛山等千万人口城市。
今年,金湾区再次发布重磅人口入户政策,以更低门槛、更大诚意发出邀请人才落户,一跃成为珠海新增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在“桥经济”与“湾经济”的带动下,以人为核心的“融经济”正在引领金湾区加速成为“湾区门户”。
更多权威信息,
文/珠海发布 甘丰恺
编辑/明敏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