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通过妥善治理尾矿库、盐碱地、工业(废)地,让生态环境风险降下来,裸露的土地绿起来,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在实处——
12月中旬,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的气温已降至零下,寒风瑟瑟,但整个矿区空气清新,没有一点扬尘。
漫步在白云矿区公园,只见天蓝云淡,植被茂盛,虽已凋枯,但不难想象春夏时节这里碧野万顷,草绿花开的模样。也许只有看到作为公园特色展出的大型工程车时,才会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废旧的矿坑,裸露的岩石,成堆的煤渣土、石沙土等,风一吹,沙尘起,无人愿意出入。
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包头市近年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使曾经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白云矿山公园位于白云鄂博主矿区与矿区居民区之间,该地区低温少雨,干旱多风,区内有垃圾填埋区、煤渣土、废矿坑、盐渍地、岩石裸露区、石沙土区等各类需要修复的问题区域。
白云鄂博矿区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方式,选用易成活本土树种做天然风障,既能固坡防沙,又能美化环境。同时,利用先进的微生物生态修复,从土壤结构修复角度,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依靠微生物菌恢复土壤结构与肥力,将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转化成营养物质被植物根系吸收,有效推动白云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修复后区域植被整体发芽率为 90%,高于国际标准发芽率。
除了治理“废地”变绿地,包头市在盐碱地改良治理上也持续发力,推动盐碱地变“致富地”,让农民在盐碱地上“种绿生金”。
包头市土右旗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之一,拥有耕地面积168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土右旗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因地制宜建立科研阵地,多路径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最大化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通过微生态修复菌剂配合有机肥及其它改良剂,在重度盐碱地上实现玉米成功种植,从技术路线来说是可行的。”看着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成了丰收后的玉米田,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琦教授难掩喜悦。
早在2023年,王琦教授就带领团队进驻土右旗,在海子乡选择了100 亩包含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盐碱地试种陶氏良草,播种时同步施用专业团队研制的微生态土壤修复菌剂改良土壤,秋收时陶氏良草喜获丰收,植株最高达 2 米。今年,海子乡在 100 亩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上成功种植了包括甜菜、玉米、辣椒、燕麦、营养酸模和陶氏良草在内的 6 种作物,均取得不错的收成。
提起明年在重度盐碱地上种植玉米的计划,王琦也是信心满满。“盐碱地的改良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不毛之地变良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提升也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王琦说。
尾矿库是工业固废的贮存地,土地裸露,不仅有环境风险,安全风险也高。随着包头市“无废城市”建设的落实推进,如何将尾矿库更好监管利用成了一道必答题。而阿嘎如泰苏木大罕台旅游景区的成功建成,也让这道题有了答案。阿嘎如泰苏木大罕台旅游景区的前身是内蒙古包头鑫达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固废的贮存地(尾矿库),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境内。
包头市九原区立足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从根本上治理尾矿库。通过码坡、铺草袋、撒草籽、喷洒浇灌等生态治理措施,逐步恢复库体表面植被,并通过安装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尾矿库绿化浇灌喷洒和降尘控制分水的自动化,有效提高尾矿库保水保土能力,保持矿山生态环境的稳定。
同时,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修复工程,对原有尾矿库覆土土地进行再覆土及复绿等生态治理措施,种植了大量观赏性花卉植物,绿化面积达700亩,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打造了阿嘎如泰农文旅新品牌。
“通过妥善治理尾矿库,让生态环境风险‘降下来’;积极整治工业(废)地,让裸露土地‘绿起来’;大力打造大罕台,让大型花台‘火起来’,让曾经的尾矿库变成了第二座‘金矿’。” 包头市生态环境局九原区分局副局长贾旭说。
谈到这里的变化,居住在尾矿库附近的村民王峰开心不已:“这里以前到处是坑洼不平的裸露沙丘,现在经过治理,植被茂盛,新建的旅游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村民们都跟着沾了光。”(记者 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