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说过: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吃苦,只是成功的非必要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老黄牛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了一辈子,难道它就收获颇多吗?不见得。

对于老黄牛来说,哪怕它吃苦了一辈子,也还是一无所得,贫穷困苦。这跟什么有关?只跟选择错误有关。

有些苦该吃,比如说上位的苦;而有些苦不该吃,比如说“无用功”的苦。将时间浪费在做无用功上,只会蹉跎人生。

人生建议:这几种苦,没有任何的价值,尽量不要去吃。



一、只有体力劳动,而没有脑力劳动的苦。

有一句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制于人。”

说得直白一点,动脑子的人,可以驾驭别人。而不动脑子,只有一腔蛮力的人,只会被人驾驭。道出了“脑力”的重要性。

人这种生物,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喜欢动体力,而不喜欢动脑子。喜欢盲目冲动做事,而不擅长三思而后行。

你看底层的打工人,吃了那么多苦,为什么还是赚不到钱呢?因为他们只吃了体力劳动的苦,而没有吃脑力劳动的苦。

做个对比就懂了。别人天天研究行情走势,而他天天扫大街。都是在吃苦,那你认为,谁的收获更大呢?肯定是前者的收获更大。

体力劳动,只会让自己沦为底层。唯有脑力劳动,才能让自己阶层跃升。毕竟,人与人之间比拼的,并非体力,而是脑力、智慧。



二、自我感动,而没有任何正反馈的苦。

作家于宙在《我们这代人的困惑》中写道: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这三段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将大部分人的“无用功”行为都说透了。他们所做的事儿,并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是偏向于自我感动。

晚上困了,还去看书,根本不入脑,那看来有什么意义?天天吹嘘自己多努力,却没有任何的提升,那努力岂不是喂了狗?

人,不要感动自己,而应该想想如何提升自己。都是看书,怎么别人读一遍就懂,而你天天熬夜去读,都不懂呢?做事的效率,很重要。



三、被人剥削,而没有任何价值的苦。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比如说汉高祖刘邦,47岁才起兵争夺天下。期间,不仅家人丢了,就连部将都被打散了,狼狈至极。

在如此艰苦、煎熬的过程中,刘邦练就了三种本事——首先,强大的内心;其次,高超的驭人之术;第三,超乎常人的理智。

这是大磨难带给刘邦的启示和提升。本质上,这些大磨难,让刘邦从被剥削的那一方,反客为主,成为了驾驭别人的那一方。

问题就来了,普通人,为什么会被剥削呢?因为实力不足。要是实力强大,可以自由选择人生,又怎么可能被人欺负呢?

被人剥削的苦,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个吃苦的过程中,理应想想,该如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四、自我伤害,而没有任何积极效用的苦。

近些年,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热词,没苦硬吃。

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中老年人,本来可以幸福而活,却非要去自讨吃苦。到最后,不仅自己受苦,就连家里人也跟着受苦。

有一个案例。

过年的时候,子女们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鸡鸭鱼肉满桌都是。但是,身为父亲的老陈,却端着一碗臭咸菜下饭吃,一边吃,还一边说自己很苦。

大儿子一下子就生气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基本都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每个月都给你几千块养老,想吃啥就吃啥。今天过年,你拿着一碗臭咸菜,一边吃,还一边说苦,恶心我们,你是什么意思呢?”

听了几个孩子的质疑,老陈立马把臭咸菜丢掉,只回了一句:“我也不想吃,我只是觉得,一边吃,一边诉苦,很有趣。 ”

典型的“自虐心理”。而这种心理,在各大中老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忘了一点,自虐到最后,身体出了问题,省下来的钱还不够给医药费,还会连累后代。

文/舒山有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