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枪炮无眼,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那些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们全部都受过伤。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观众总认为主角能化险为夷是主角光环,但殊不知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面临的环境要严峻得多,稍有不慎就会沦为敌人的猎物。

共和国的将帅也不是神,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们能带领部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魄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早期的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并不高,他们习惯于用大老粗来自嘲。然而世事洞明皆学问,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将帅除了敢打敢拼不怕死,还有勇有谋、胆大心细。

细节决定成败,职场如此,战场亦是如此,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反常小细节就能暴露出惊天的秘密。1947年12月,刘伯承偶遇一个老农民,简单的几句交谈,刘伯承得知村里的树被砍光了。嗅觉敏锐的刘伯承立刻就察觉到了危机,马上下令让部队快撤。



偶遇农民识先机

刘伯承是四川省开县人,1892年出生,辛和革命爆发时参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一位见证了党和军队发展壮大及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先辈。

回顾刘伯承的一生,有太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能从一开始走到最后,与他的信仰坚定和胆大心细分不开。关于刘伯承身先士卒、洞悉先机的小故事有很多,其中1947年这次尤为惊心动魄。

1947年6月,根据组织的安排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键入到了战略进攻阶段。同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并创建了大片的革命根据地,直接威胁到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以及武汉两大重要城市。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非凡,但是其过程也是十分的凶险。1947年12月,刘伯承率部队进入大别山,为了给部队寻找合适的驻地,刘伯承亲自带领为数不多的人四处巡查。在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刘伯承遇到了一个拾粪的老农民,他就上前去和老农民寒暄了几句。

刘伯承的打扮十分的低调,对方也没有认出他,只是简单地和他说了几句闲话就走了。可是在老农民走后,刘伯承立刻察觉到了不对劲儿,因为老农民说村子里来了部队,把村里的树都砍光了还不够,要修建工事,他去别的地方看看还没有树。



临危不乱定军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伯承从老农民简单的几句话中就判断出了关键的信息,首先就是村子里有部队,但是肯定不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共产党的军队不会砍伐老百姓的树。其次这支军队的实力应该比较雄厚,并且还制定了军事计划,要不然不会修筑防御工事。

如此一来答案就很明显了,村子里驻扎的是国民党的军队,且人数不会太少。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他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悄悄地前去探听虚实,之后就传来了枪声,结果正如刘伯承所预料的那样,驻扎在村子里的是国民党的第11师,不仅人数多,装备也十分的先进,是国民党的王牌军队之一。

刘伯承马上下令部队赶快撤退,而此时的国民党第11军也发现了共产党军队,双方即刻展开了战斗。由于当时是大雾弥漫的天气,所以敌人并不清楚共产党有多少人在此,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刘伯承就在眼前,他们不敢贸然的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此时国民党11师是不明真相,所以才给刘伯承等人留下了机会。刘伯承自然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悬殊巨大,因此他立刻通过电台指挥附近的一纵二十旅前来支援,并派人将附近村子的部队集合起来共同御敌。

战斗在持续进行,天也逐渐地亮了起来,如果让对方看清楚真相,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刘伯承,有人提议让他先撤退,可是刘伯承直接回绝了,他说战场上将士同命,自己永远都要和战友们战斗到最后。



浴血奋战终获胜

天亮了之后,国民党第11师才知道对方是刘伯承,而且人数不多,于是就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刘伯承丝毫没有退缩,他一边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作战,一边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

国民党第11师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疯狂地发起进攻,可是人数不多的共产党军队仿佛打不完一样。靠着顽强的毅力,共产党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守住了阵地,可是付出的代价也比较惨烈。如果不是刘伯承敏锐地从老农民的口中得知了信息,后果将更严重。

这次原本是活捉刘伯承,围歼共产党部队的最佳时期,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蒋介石得知结果之后十分生气,大骂下属无能,还说给他们安了那么多现代化的眼睛,都抵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



细心的人会发现刘伯承的很多照片上右眼是受过伤的,因此他也被称为“独眼将军”,这也就是蒋介石说的一只眼。1916年3月,刘伯承在参加一次战斗的时候不幸中弹,从此失去了右眼。右眼受伤的时候刘伯承还不到24岁,为了不伤害脑神经,他竟然在做手术的时候没有用麻药,这样的壮举堪比三国时期关羽的刮骨疗毒。

虽然刘伯承只有一只眼睛,可是他的枪法却比常人都要准,而且在打仗的时候也丝毫不受影响,获得了“军神”的称号。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哪里有人真的可以未卜先知,不过是心细如尘, 嗅觉敏锐,能提前洞察先机罢了。



小结:

建国以后,刘伯承开始致力于军事院校的建设和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治军必先治校”是他的名言。他创立了海军、空军、装甲兵等系统,为我国实现军队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伯承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意志,也有胜孙吴的神机妙算,还是以为勤学善思的儒将,是一个识大局且心细如尘的人。1947年12月,刘伯承在村庄偶遇一个老农,听说村里树被砍光,他就察觉到了危机,马上下令部队快撤,再一次化险为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