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和香港都是英国曾经的殖民地,为何命运却大不相同?英国用武力留住马岛,却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把香港还给了中国,这到底是为什么?

英国强留马岛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言不虚,英阿马岛战争作为冷战中最激烈的一次军事冲突,结局却令人唏嘘。主动挑起战争的新兴国家阿根廷反而付出了双倍伤亡,输给了战后“虚弱”的英国。

然而引发战争的马岛距离英国本土非常遥远,英国为何要因马岛和阿根廷兵戎相见?这还要从马岛和英、阿两国的历史渊源说起。

位于南大西洋的马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距阿根廷500多公里,离麦哲伦海峡东入海口约400多公里,共有多达778个岛礁,面积为一万多平方公里。马岛之所以引人觊觎,一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被誉为“南大西洋的门户”,如果突然爆发大规模战争,巴拿马运河被关闭,马岛将扼守两洋通道。另一方面,马岛的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不仅在近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丰富的煤炭和金属矿物资源,并且岛上遍布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鸟,大量出产羊毛和渔产品,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马岛

这样一块难得的“香饽饽”,自然吸引了英国和阿根廷两国的“争抢”。早在1816年,英国和阿根廷就开始了“马岛之争”,当时的阿根廷刚刚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认为自己理应继承西班牙的殖民领土,这其中就包括马岛。但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值强盛,自然无视了阿根廷的要求。

1833年,大英帝国更是派兵占领了马岛中两个最大的岛屿,并武力驱逐了岛上的阿根廷人,正式宣布接管马岛。阿根廷对此也只能望洋兴叹,直到二战结束后,阿根廷才重新树立起争夺马岛的信心。

二战过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沦为了二流强国,阿根廷为了抓住机会争取马岛,和英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谈判,阿、英关系在谈判中有所缓和,但不久之后马岛南部发现的丰富油气资源让两国“撕破了脸皮”,开始剑拔弩张,毕竟“利”字当头,两国的矛盾很快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两国谈判无果、矛盾激化的情况下,1982年4月2日,时任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争取在马岛的利益,下令出兵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中间为加尔铁里

消息传到英国后,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迅速下令反击。在撒切尔夫人的指示下,英国皇家海军派出两艘航母,40多艘舰艇,60多架飞机和4000多名海军组成了作战舰队,驶离英国本土,跨越半个地球开往马岛。4月26日,英军顺利抵达马岛,成功收复了南乔治亚岛。

发动战争的阿根廷显然低估了一个老牌工业强国的军事实力,5月2日,阿根廷的巡洋舰被英国军队击沉,不由地后悔起了自己的挑衅行为。敌弱我强,英军立即乘胜追击,经过74天的战斗,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发起方阿根廷却因此付出了双倍伤亡,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马岛,马岛的管制权重归英国。


马岛上的阿根廷士兵

马岛战争结束后不久,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地区问题的谈判正式提上日程,当初果断对阿根廷使用武力夺回马岛的英国为何不敢对中国动武呢?这还要从中英两国对于香港地区的争端说起。

中英和平谈判,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国

有人跌落谷底就有人意气风发,马岛战争后,阿根廷的加尔铁里政府在战败的第二年被赶下了台,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却因这次战争的胜利顺利获得连任,凭借着果断的作风和强硬的手腕收获了“铁娘子”的称号。


撒切尔夫人

1982年9月,这位刚刚打了胜仗的“铁娘子”首次来到了中国,信心满满地和我国政府针对香港地区的主权问题进行了交涉。

香港地区本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在清朝末期,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闭的国门,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无力阻挡,香港地区也因此被迫离开祖国长达一百多年。

腐朽懦弱的清政府先是被英国胁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得香港岛被英国殖民者占据,但“日不落”帝国的野心之盛,断然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利益,1856年10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了《北京条约》,借机侵占了我国九龙半岛等领土。1898年6月9日,英国趁火打劫,再次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专条》里规定英国对香港地区具有长达99年的租期。

斗转星移之间,距离香港回归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英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放手香港地区,撒切尔夫人更是为此亲自来华交涉。

然而让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的是中英双方的谈判并不像自己想象中这么容易,反而英方在谈判中处处碰壁,落于下风。

在和邓小平同志的交谈中,撒切尔夫人毫不掩饰对香港地区的觊觎,并且多次向邓小平同志表示:英国可以继续管理香港,让香港继续繁荣。这样一个冠冕堂皇想要继续霸占香港的理由不禁令邓小平同志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但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而是微笑着回复撒切尔夫人:“我们会勇敢面对香港回归后的问题,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是没得商量的”,听了邓小平同志的话,撒切尔夫人深切感受到了中方对于香港地区的坚定立场,之前的信心逐渐被击破,她预感到英方怕是无法对香港回归中国一事进行干预。


邓小平同志

果不其然,1984年12月19日,在我国外交人员的积极努力下,中英两国顺利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将香港的回归时间定为了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得知消息后激动万分,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997年6月30日夜晚,在所有来宾的注视下,中英两国的护旗手进行了庄严的升旗和降旗仪式,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随着“米字旗”的缓缓落下而宣告结束。

7月1日0时,我国驻港部队正式接管香港防务,我国也终于恢复了对香港地区的主权。


香港回归

相对于马岛被英国武力收回的命运,香港地区却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从英国手中归还给了中国。同为殖民地,为何英国强留马岛,却把香港归还?

同为殖民地,为何英国强留马岛,却把香港归还?

经过马岛一战,阿根廷被打得服服帖帖,乖乖地把马岛“还给了”英国,香港地区却经过双方的和平谈判从英国回归中国,那么马岛和香港地区为何有这般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香港和马岛的作用侧重点不同。马岛素来以丰富的自然资源闻名,油气资源更是引人觊觎,所以对于英国来说,必须实地占据了马岛才能获得这些资源利益,因而不惜跨越半个地球去马岛与阿根廷进行作战。

然而香港地区就大不一样了,香港地区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香港地区背陆面海,海陆兼备,其维多利亚港更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贸易出口非常便利,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贸易枢纽。


维多利亚港

英国对这一点更是非常明了,为了充分发挥香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英国在占领之初就把香港设为了“自由港”,对香港实行“自由放任”,积极营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使得香港经济迅速腾飞。

对于香港这个“风水宝地”,英国自然不愿放手,但和实地占据马岛不同的是,想要利用香港获得经济利益,只需要拥有对香港地区的治理权。

正因如此,即使租期临近,英国也并不需要和新中国大动干戈,对于英国来说,最有利的方案是与中方和平沟通,友好谈判,继续管理香港。

其二,香港地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英方不敢轻举妄动。

香港地区的经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腾飞,到了上世纪末已经在世界经济的金融、贸易和航运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1995年,香港地区的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遥遥领先,已经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的另一个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的许多大型银行在香港都设有分银行,可以说,香港地区的发展影响着亚洲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动态,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能在这里随意动武。


香港地区

其三,英方忌惮中国实力,只能动动嘴皮子。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随着历史长河的涌动,昔日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早已远去,坚强勇敢的新中国再也不会任人欺负而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中展现地淋漓尽致,这场战斗也被称为我国的“立国之战”,我国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果断组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援助朝鲜,保卫祖国。

面对中美两国在武器装备上的悬殊差距,中国人民志愿军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佩,世界各国也深深明白如今的中国可不是谁想捏就捏的软柿子,贸然对中国使用武力必然没有好果子吃。因而英国出于对我国的忌惮,并不敢使用武力,顶多只能动动嘴皮子。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从清政府的赔款割地到中英两国的和平谈判,这一巨大转变归功于新中国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反言之,综合国力越强盛,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就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