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峨眉山市消防救援大队党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教育,深入挖掘本地廉洁人物故事,潜移默化传播廉洁从政理念,引导指战员在思想上产生共振、心灵中产生共鸣,营造出“讲廉洁故事、扬清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在峨眉城区,人头攒动的北门桥头下,一座仿古亭甚是醒目,走进一看,矗立着一块古朴的“功德碑”—“宋家蒸功德碑”。碑文记载:“盖因公之廉政、勤政、实政、德政感动上苍,神灵不愿听其淹没,而将其功德昭告天下,以作选人用人的标准”。该碑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峨眉百姓为铭记宋家蒸恩德,特于峨眉河畔北门桥旁为立《宋公德政碑》,该碑历120余年之后,迄今仍在,2012年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家蒸(1829-1892),字云浦,江西省奉新县人,清同治年间进士,1888-1892年任峨眉知县,在峨任职四年期间(60-64岁高龄),制订讼规、整修街道、防治疫病、设置义冢、惩贪倡廉、严明法纪、除暴安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民众安居乐业,宋公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享年64岁。
宋家蒸入蜀为官,从川东到川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坐公堂听讼,详细推勘,务得其情,所断大狱数十,更仆难数”,他对于事关风俗伦常之事特别重视,对于盗贼以及恶霸惩治极严。他说:“民呼我为父母,我呼民为赤子,何等亲切 ",对民间案件如果只听家丁吏役之言,往往会颠倒是非,“其弊端甚大,其为害于民甚烈,是父子恩义为左右隔绝矣,吾不忍也”。因此他每日坐大堂,遇有喊冤的,便立即审讯。审问时,门丁更役只能拱手退听,百姓不费一钱,敵诈勒索之徒不能逞其伎俩,民以“廉勤爱民”赞之。
宋家蒸在日常生活中,自奉简朴,下乡走访只带一老役跟随,自带蔬食,从不惊扰百姓,吃粗茶淡饭,穿的除朝服外,多为布衣。在天大旱时,自持斋百日,远去百里之外的孔雀洞取水祈雨,家人有食肉者,便以天灾民困之理严加斥责。他带头捐资赈灾,修安置所,抚恤孤寡老幼。他革除陋规,在减免讼费、财税等地方收入上,禁止向上浮夸虚报,禁止增加百姓负担。他首倡创置学田,收入用于学校运转和减免贫困生开支。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作为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我们学习宋家蒸廉洁故事,要深知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深刻道理,要始终牢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思想,以党性为引领,以党风树形象,以党纪作保障,将廉洁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用忠诚和担当,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审核:张 觅
校对:陈晓林
编辑:刘亚群
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