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在3~6岁儿童中,家长报告孩子啃指甲的发生率为4.8%。其中,男孩(5%)高于女孩(4.5%)。从身体健康角度看,爱啃指甲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寄生虫感染等有关。

那么,排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后,爱啃指甲的孩子是否一定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呢?


并非都是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啃指甲是一种原始的情绪自我调节方式。当孩子的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时,啃咬也是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

毋庸置疑,爱啃指甲的确可能是儿童心理问题(如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等)的外在表现。例如,有焦虑情绪的孩子用啃指甲来调节情绪。有强迫症状的孩子常会控制不住地反复啃指甲,用特定方式啃指甲,或者必须啃到一定程度才能停止。此类孩子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反复思考、反复整理等。

然而,并非所有爱啃指甲的孩子都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啃指甲本身就是儿童早期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孩子在出生后,最先用口唇探索外部世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发展出更成熟的方式,比如用肢体或其他感觉系统去感受世界。我们可将啃指甲看作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潜在线索,以此发现儿童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当孩子采用啃咬这种原始方式来调节情绪时,至少说明了3个问题。

一是孩子缺乏或者还没有发展出成熟的、与他的成长阶段相匹配的情绪应对方式;二是家庭和环境没有发挥示范性作用;三是孩子周围没有能够倾听他和理解他的环境。


宜疏不宜堵

家有爱啃指甲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首先,排查孩子是否存在疾病或器质性原因。

接着,帮助孩子认识到,在紧张或无所事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啃指甲。

同时,帮孩子回忆,最初开始啃指甲时,是否遭遇了特定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变化。如果是,则要与孩子一起聊聊那段经历。

家长应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要为孩子树立调节情绪的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包括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入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停止啃指甲。“强迫停止”也许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而会强化啃指甲这一行为,或延长啃指甲的时间。在孩子找到新的情绪调节方式前,不要强硬改变他们现有的调节手段。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并培养新的情绪表达方式,如用语言谈论情绪、用绘画表现情绪、用歌唱抒发情绪、用运动发泄情绪等。当孩子有了新方法后,自然就不会再选择啃指甲这种方式了。

但是,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持续存在,且家庭调节没有效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文: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张晓鸣

编辑:夏海波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0JWB14V】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