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数九、冬节等,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里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太阳位置运行到270°时交节。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增长。需要知道的是,到了冬至时温度并不是一年当中最低的时候。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因此,古人计算“数九寒天”要从冬至之后开始,在民间有“夏至三更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的讲法。
冬至不仅是节气,还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作为节日的冬至,这天的饮食习俗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民间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冬至当天要吃鱼,健康富贵年有余。冬至饺子要盛满,财源滚滚一门槛。冬至汤圆要吃饱,喜事好事上门找。冬至丸子不能少,平安吉祥来报到。冬至豆腐碗里舀,万事如意春来早。冬至当天吃年糕,一帆风顺节节高。”
总得来说,冬至作为冬天里大节日,习俗因地而异。北方多在冬至吃水饺,南方则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家庭和睦。
此外,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相争之日,古人认为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在民间 有“春节冷不冷,就看冬至”的讲法,那么,今年春节期间会很冷吗?
其实,老祖宗早就有预示,下面来看看到底是怎么说的!
一、冬至在头,春节不穿袄;冬至在中,春节少雨雪;冬在尾,天寒地坼冻死鬼
民谚说的冬至在头、在中和在尾,可不指公历日期来说,冬至在公历日期上比较固定,不是在12月21日就是在上12月22或23日,比较固定,前后不差1-2日。
但是,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期就不固定了,这里说的月头、月中、月尾指的就是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期来说的。
古人把一个农历月的前10天(上旬)称为是在“月头”,把农历月的中间10天(中旬)称为是在“月中”,把农历月后10天(下旬)称为是在“月尾”。
明白上面的内容,我们再来看“冬至在头,春节不穿袄;冬至在中,春节少雨雪;冬在尾,天寒地坼冻死鬼。”这句农谚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冬至是在“月头”,那么就预示当年的春节期间会比较暖和,穿单衣就可以过春节了;如果当年的冬至是在“月中”,则预示春节期间雨雪天气会比较少;如果当年的冬至是在“月尾”,那么就预示到了春节期间会比较寒冷。
二、冬至在头,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冻死老牛
这句农谚的意思和上一句表达的差不多,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月的上旬,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天会是个暖冬。相反,如果当年的冬至出现在农历月的下旬,则预示当年的冬天是个寒冬。
三、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这里说的“冬”可不是立冬,而是专指冬至这天。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月份的上旬到来,就说明今年冬天不会太冷,冬至过后天气很快就会回暖,这时候就可以早早地把厚棉被卖了购买养殖更多耕牛,准备下地干活、扩大生产。如果冬至是在月份的下旬,那么今年是冷冬无疑,即使开春了天气很可能也会持续冷一段时间。因此庄稼人就需要把家中耕牛卖掉,用所得钱买棉被来御寒。
古人总结出冬至过后的气温变化规律,并写成《九九歌》流传了下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冬至过后的气候特点说得明明白白!
总之,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如果冬至位于冬月的上旬,也就是说咱们冬天冷的时候提前了,那么年后就会暖和一点,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起身。因为不冷,所以才去把被子卖了去买牛。如果,冬至在冬月的下旬,说明今年的冬天冷的会晚,冷的时间也会比较长,冷冬的概率也就比较大。
#2025年冬至有啥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