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九十七期(总第867期)

我有一个习惯,日常看新闻,听广播,抑或是面对面交流,偶然碰到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个字这个词如果停留在表层意思上可能很熟悉,但深入想一想,又有很多并不特别清楚的地方,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抽个时间好好琢磨一下,研究一番。

比如,今天就读到了这样一则新闻:《B站年度弹幕“接”出炉,576万次发送,见证年轻人好运期待》。


因为我用B站较少,看视频时也常常关掉弹幕。所以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还以为“传武大师”马保国又火了呢?为什么只有“接”是年度代表性弹幕,不应该是“接、化、发”吗?

结果打开新闻一看,原来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新闻中这样写道:

在B站的社区文化中,“接”字弹幕往往承载着用户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无论是学业上的成功,如考试通过、升学入职,还是情感生活的甜蜜,如表白成功、桃花运旺,甚至是偶遇奇闻异事,用户们都不忘发出“接”字,希望能借此分享并接收他人的好运。

原来,这其实就是过去民间吉祥喜庆节日接福习俗的互联网新形态,在互联网上,连 “福”字都省略了,只用一个“接”字,就把这个意思表示了。 语言的简省原则,在互联网上常常被发挥到极致,比如到现在还时不常听到的“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一词,相当于压缩了百分之七十五。

那“接福”之“接”使用的是其本义吗?应该不是的,因为古人造字之初,是本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大多数字最初肯定都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抽象的。

查查工具书,《说文解字》中注:“接,交也。从手,妾声。”“接”的本义最初就是两只手相触交会的意思。“交”则是一个象形字,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两个字意思相近,所以它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双音节词叫“交接”。又因为“接”必然会“触”,所以两个字意思也相近,也可以组成另外一个常用的双音节词“接触”。

那“接”这个两只手相触,最初说的是两个人的手呢?还是一个人的左右手呢?这个问题不大可考。不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接”,逐步从起本义的具体形象,慢慢引申为一些或概括或抽象的意思了。比如,连接、迎接、接见、接替等等。

如果再补充上主语或者宾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能将其意思的变化看得更清楚了。比如,“连接”一词,可以连接具体的事物,比如,把电线连接起来,但也可以连接抽象的概念,比如,连接我们的思想等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接”的意思是不同的,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意思。中小学常见的古诗文中,含有“接”字的诗文有这样一些。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3.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宋·李清照 《渔家傲》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那么,这些“接”字,哪些用的是本义,哪些用的是引申义呢?

最后,回到B站弹幕这个“接”字,如果发送“接”字弹幕,只是为自己平日里的辛勤付出求得一份心安,寻求一份心理安慰,那我想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幻想着发一个“接”字,就真能“天上掉馅饼”,就太天真了。没有准备的话,即使天上掉馅饼,也接不住。

那对语文学习来说,最好的准备是什么呢?我常常和学生说,就是建立起一个时时处处学语文的观念,并将这个观念付诸实践。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了语言文字的相关问题,只要能够引发自己思考,就要有意识梳理一番,这样时间一长,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升起来了。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最近开始讲《古文观止》的公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