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被卷入中日战争中,从“九一八事变”算起,直至过去了13年,抗日战争才宣告结束。中国作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是,当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后,本以为中国将迎来和平,但是,蒋介石内战的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于是,为了使全国百姓免于剥削压迫,爱国人士纷纷投身于革命,浩浩荡荡的“解放战争”又再次打响。



01

解放战争打响时,国民党的军队胜于我军两倍之多,其武器装备等条件也要远远甩我军几条街。但是,我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直同敌人殊死搏斗,最终以敌众我寡的局势将国民党的军队击败。起初,由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我军元气大伤,而反观国民党的部队,他们不仅富,而且早在为争夺政权而养精蓄锐。显然,在这样一个不利条件下,我军在抗战初期必然会损失惨重……

然而,三年抗战下来,我军越战越勇,而国民党的部队则由起初的四百万,变成了六十余万。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退守海岛,最终难逃被全部剿灭的结局。不过,我军并非在每次战争中都一路高歌猛进,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我军战斗的局势逐渐开朗,但依然免不了流血牺牲。



在历史上,不论是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还是解放战争中的红军,都有过辉煌的战绩。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载入了史册,至今人们依然在广为传颂。在同国民党的战斗中,虽然敌我兵力悬殊,但“以少胜多”的战斗却不少。

不过,我军也并非战无不胜,在一些以多敌少的战斗中,我军也曾出现过落败,只得吞下苦果。那么,这些以多敌少的战斗都有哪些呢?我军又为何会遭遇败绩呢?

1946年,我军同国民党的部队在大同集宁与张家口先后交手,在大同“集宁战役”里,我军由张宗逊指挥,而我军面对的敌军,其指挥官也是十分有名的傅作义



当时,大同城池孤立无援,守卫的只有不足两万的兵力,而张宗逊则率领着十二万大军,在正常情况下,攻下大同城池不过只是时间问题,可老蒋却不甘放弃它,他派傅作义大将参与增援,而傅作义则想到了“围魏救赵”的计谋——他集中了三万兵力攻打集宁,而集宁的战略作用要比大同城池重要得多。无奈之下,张宗逊也只能退兵,可集宁却因此失手,我军得不偿失。

02

此后,在张家口一带,我军与国民党的部队再次交手,此时,我军部队因为之前的大同集宁战役失利而士气低沉,聂帅也想要放弃交战,但中央却没有接受他的提议,无奈之下,聂帅只得率兵与傅作义的部队硬碰硬,虽然我军有着二十万大军,敌方只有七万人,可张家口依然被攻陷了……



此外,在1947年的“四平之战”与“南临战役”中,我军也同样失利。在第三次四平争夺战中,我军依然以多敌少,本以为胜券在握,李天佑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但却收到了错误的情报。原来,四平并非孤立无援,而守卫四平的兵力也在之前秘密得到补充。就这样,由于收到了错误战况,李天佑只得大败而归,他也受到了处分。

南临战役的指挥员为粟司令,由于之前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等战役里,我军的华东野战军连连获胜,这导致了在南临战役里,我军有所轻敌。即使派出了十万部队,但南临却因为天气恶劣等原因迟迟攻克不下来,屡战屡胜的栗司令率领的十万大军,最终只剩余了不到五万,这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罕见的大败而归,“华东野战军”屡战屡胜的神话也就此中止。



结语

虽然在解放战争的初期,我军吞下了一些“以多敌少”的败绩,在面对极具战斗经验的敌方将领傅作义、胡琏等人,也曾变得犹豫不决。但凭借顽强的意志与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我军逐渐地取得了解放战争中的主动权,将敌军一一击败。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有着广大人民的支持,但是,红军也并非是天兵天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当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从中吸取教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赢得长久的胜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