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工厂车间缝纫机声此起彼伏、香菇园区暖棚正值采摘季,硒鸽养殖基地鸽农正在饲喂调崽……初冬时节,河北阜平县乡村一派忙碌景象。按照“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原则搭建起的富民产业体系,让阜平这个太行山乡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

走进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王林口镇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一排排整齐的鸽舍跃然眼前,养鸽专业户白富慧正在鸽舍里察看鸽子。自2018年进入硒鸽基地工作,夫妻二人从承包养殖1800对硒鸽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700对。

“现在我养鸽子也有六年了,技术也算成熟了,养着一个半棚,2700对(鸽子)。好的时候月工资能达到上万,不好的时候也有六七千,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挺高兴。”

白富慧介绍,她是阜东新区易地搬迁户,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爱人外出打零工,后来听说到园区养鸽子挺挣钱,园区离他们家只有十分钟路程,就想试一试,可没有技术他又犯了难。后来得知硒鸽养殖采取的是“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农户承包制,种鸽、饲料由企业提供,农户养殖前接受专业培训,养殖过程中碰到难题,可随时联系专家解决。这样的政策使白大姐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阜平,除了以硒鸽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之外,该县还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了家庭手工业、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生态旅游等富民产业。

在位于阜平县经济开发区宜居家园的途悦编织加工厂生产点,十几台缝纫机飞速转动,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缝纫工作中。小区居民郑秀梅手法娴熟地操作着缝纫机,随着“嗒嗒嗒”的缝纫声,一个初具雏形的毛绒玩具在她手中逐渐成形。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自豪地说:“这活儿其实不难!只要有针线活儿的底子,经过两三天的培训,就能轻松上岗。公司采用按件计酬的方式,只要肯努力,一年能挣三万元呢!”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阜平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全县的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为主战场,以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运营、农民参与”的模式,与白沟、雄安、天津等地深度对接合作,引进并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在村里设置产品加工车间,吸纳带动当地及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据了解,在阜平县像途悦编织这样的手工业加工厂(点),目前全县有231家,主要加工箱包、服装、毛绒玩具、酱菜篓、景泰蓝等20余种产品。

有明确的产业,更要有好的模式才能保证这些产业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阜平县统筹政府、企业、农民、科技、金融、保险等,提出“企业干两头、群众干中间、科技打头阵、保险担风险、金融做支撑、政府当靠山”,针对不同产业创新发展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

天生桥镇食用菌核心园区共建213个食用菌大棚,其中,34个凉棚迭代升级为暖棚。此时,正值暖棚出菇季。“再有半个月,就可以采摘了。”暖棚里,张小量正忙着养棒,以待半个月左右收获采摘头茬菇。现年44岁的张小量,9年前在阜平发展香菇产业伊始就从北京返乡到园区承包大棚种植香菇,种植香菇连年超10万元收入,让他俨然成为了一个“老菇农”。

从2015年9月起,阜平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了缓解农户的经济压力,他们提出了“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带贫机制,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菌棒补贴、保险兜底等惠农政策,并有专人进行讲解;创新制定“六统一分”发展模式,即由企业负责建棚、培养菌种、制作菌棒、入村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和回购统销,农户只需安心栽培管理。

在距离天生桥镇食用菌核心园区5公里左右的色岭口香菇园区,承包着两个暖棚的顾军,迎着暖阳正在大棚里忙碌。“再过二十天,大棚里的头茬菇就可以采摘了。管理好的话,这一棚到六七月份能挣个四五万吧!”21年前,顾军得脑血栓,一病10年,妻子也生着病,一家人东借西凑,过着“拉饥荒”的日子。2017年,家门口附近的食用菌园区建成投产,他毅然贷了10万元贴息贷款,承包香菇大棚。如今,他不但还清了“饥荒”和贷款,还买了小轿车,搬进了新房子。种香菇改变了顾军全家的境况。

据了解,目前阜平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发展到2.1万亩,规模园区102个,直接带动群众1.5万余户,带动群众年增收3.5亿元;全县建设优质特色林果基地近10万亩,覆盖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365元。拥有畜禽养殖区376家,建成存栏55万对的硒鸽养殖基地,带动从业者人均年增收9580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值近2亿元,带动群众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0.4万元以上。

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脱贫后的阜平县没有松劲,而是更加埋头苦干,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发展培育现代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富民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画卷。(李秀芹、郄青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