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少

恕三少知识浅薄,我一直不知道王国维是沉湖自杀的。



(图:王国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出生在海宁,祖上据说是海宁的巨富。只不过到了父亲王乃誉这一代,早就没落了。唯有家中的藏书汗牛塞屋,依稀能够感受到王家曾经的辉煌。

王国维,从小就是闻着这些泛黄的书香长大的!

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王乃誉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是,他努力了半辈子,也只做了个溧阳县的县衙。

于是,他把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加倍寄托在儿子王国维的身上。

王国维3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他第1次体会到了生命的疼痛。因此,童年的他就有些忧郁

10岁的时候,父亲将家搬到城西南周家兜住。在这里,他的私塾老师陈寿田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陈寿田是著名科学家李善兰的学生 ,曾接触过西学。虽然陈寿田教的还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但是,他所阐述的思想却没有局限在这些四书五经里。

因此,勤奋的王国维在陈寿田的培养下,不断丰富和沉淀了大量文化知识。而且,他的思想似乎跳出了某种固定的模式。



(图:王国维故居)

学成文武艺,卖鱼帝王家。

1892年,16岁的王国维考上了生员。所谓生员,大约相当于秀才。这对于从小就有“神童”之称的王国维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相比非常热衷于科举考试的父亲,王国维其实在内心是有些厌恶的。

但是,父亲殷切的眼神,他不忍违背,也不敢违背。

那个时候,王国维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称为“海宁四才子”。王国维,居四才子之首。

当年,王国维又满怀信心地前往杭州参加复试。这一次考试,结果却名落深山。落考,算是给王国维泼了一盆冷水。

与来时的自信满满相比,他的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怨恨。

就在那两年,王国维两次参加了杭州的“恩科”考试,两次都进了考场,两次都交了白卷。他用交白卷的方式,两次逃离了科举考试,以发泄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就像现在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交了白卷,你说学生的家长要是知道了,那不是当场就气的昏倒。所以,望子成龙的王乃誉知道后,无比愤怒!



(图:王国维的家人)

愤怒是愤怒,这世上的父母心都是相同的。

面对交白卷的儿子,他又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寻找出路,希望下次再战科举。他又送儿子去了杭州的崇文书院求学,类似于给高考落榜的学生,找个好学校再复读1次。

然而,王国维在崇文书院并没有积极备考,而是对史学,考据学、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多久,王国维居然一声不响地就从这个“复读学校”退学了。估计父亲王乃誉知道儿子退学后,肯定吐了一大碗血!

没办法,王国维的心早就不在科举上了。回乡后,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去一所私塾当教书先生。

此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出国潮,私塾先生的好多朋友也漂洋过海去读书了。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再也坐不住了!18岁的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握腕叹息,苦闷极了。

1896年,20岁的王国维和莫氏大婚。出生在一个商业世家的莫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后来,莫氏为王家生了3个孩子。这对子嗣不旺的王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图:王国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898年2月,王国维辞别了新婚的妻子,去上海谋生,最初在《时务报》干些校对之类的工作。但是,这里却是王国维最接近理想的地方。

因为,《时务报》是新学的发端,是维新运动的舆论阵地。这里,真的成了他人的转折点。

在《时务报》工作的这段日子,王国维也总算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百味!也正是这段日子,让王国维对国家和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之后,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他一边在《时务报》打工,一边去东文学社学习。

东文学社,是专门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一所私立学校。学校在保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教育方式,和大量的前沿文化。

后来,王国维专职在东文学社学习,除了学日语,还兼学英文、数理等。

那年夏天,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王国维深感不平,扼腕槌胸,只恨自己不能做点什么!其实,不只是王国维,自从甲午战争北洋水军全军覆没后,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激荡多变的时代,包括那些新思想,新知识。

而戊戌变法是主张废除八股,兴西学等等,这些正是王国维所期待的。然而,这个看似可以帮助他实现远大理想的机会,最后惨败了。王国维的内心,起了很大的波澜。



(图:王国维和罗振玉)

1900年的年底,王国维如愿去日本学习了几个月。回国后,王国维在武昌农学校担任翻译的工作。自此,他不再是那个私塾只负责教学的先生,更多的是多角度地传播新思想的一名青年。

1、王国维大量翻译。

2、王国维通过编译,加上自己的理解,大量介绍国外的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

3、王国维自己写。比如:《人间词》、《红楼梦评论》、《静庵诗稿》。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王国维非常活跃。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哲学,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等。

此时的王国维也就23岁左右,那是一个意气奋发,走路带风,内心狂热的青年。

想想,我们现在的很多的学生,也正是这个年纪,却在不分日夜地打着王者荣耀,或者心安理得地啃老。

后来,王国维还成了《教育世界》的主编,主笔。

不过,王国维第2次去日本考察时,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也坚定了他研究哲学的方向。正因为深入研究哲学,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就和别人不同。

研究哲学的人,问: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普通的人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都不会想这些问题。

哲人想多了,也许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苦闷。

反正,之后的王国维是有些郁闷的。生活中的矛盾,《红楼梦评论》各种见解思想的矛盾等等。



(图:王国维的书)

1906年,大清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对于王国维来说,他应该欢呼吧!其实没有!他的心又充满了苦闷。因为没有科举,也就断断了寒门入士的道路,也滋生了腐败。

这些矛盾,无法排解,王国维的心里,无限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1911年的时候,王国维一家都暂住在北京的一间小屋。他此时在学部担任闲职,然而这一年有两件事却成了人生再次的转折。

1、王国维的学部上司端方在四川被起义军杀害,端方于他有知遇之恩。

2、袁世凯被朝廷重用后,当年《时务报》的主编汪康年被气死了,汪康年于他也有知遇之恩。

世界仿佛乱了,王国维的心更难了。

那年的11月20日,王国维和好友罗振玉带着家人共20余人,前往日本。

这次去日本,不是简单地求学。他带着一大家人,显然是逃离,不问归期。



(图:戊戌六君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日本的4年,他的生活比较安定,学术上的成就不错。他说

"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如果单纯的作为一个学者,不问生活的柴米油盐,他应该是最快乐的,就像陶渊明一样。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王国维还是在1916年回国了。

他在《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又兼职在高校当教授。这个时期的王国维,把精力放在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的研究领域上,他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1923年的春天,几经辗转,王国维到北京充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这个行走,大约就是老师的意思,但是不是全职的。

那个时候的大清虽然灭亡了,溥仪的小朝廷还在。为了适应新思想的需要,皇宫里为溥仪请了外语老师,王国维也算是一个老师。

但是,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无情地驱逐溥仪出宫



这个事件在我们看来,可以拍手称快。但是,对于王国维却是奇耻大辱。他甚至和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最后因家人阻止未果。

我记得,我在写《最后的皇帝》查阅资料时,看见一段清帝退位那天的电影片段。当隆裕太后带着3岁的溥仪完成最后一项工作,有两个大臣立刻跳进了金水河。

当时的我大惑不解,大清灭亡了多好呀,这两个人怎么就想不开呢?还要为大清殉情!

现在知道王国维也有过这种想法,才知道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忠君和忠于自己的理想,也许并不是一会事。

再后来,王国维应胡适之邀,去清华就职,讲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课。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有些开放了,王国维在清华的讲台上处处卓绝,语语精到。

王国维确实是个才子,他的成就不只是文学,还有哲学,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等等。这种多面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此时,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桃李门生的王国维,他的人生好像已经到达了顶峰。

可是,他的内心却是最孤独的,一如他身后的小辫子。



1926年9月26日,王国维的长子,27岁的王潜明因病去世。这个打击格外沉重,王国维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由于一些误会,与他相交一生的罗振玉和他绝交了。罗振玉,不只是他的朋友,还是亲家。王国维的人生道路上,罗振玉曾经无私地帮助过他多次。

而外面的世界,先是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后又有1927年3月的南京惨案,接着是4月12日的“四一二政变”

风云变幻的世界,在经历了长子离世后的王国维,倍感人生的凄凉,他看不懂这个世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谁正在灯火阑珊处?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办公室办完了自己的工作,然后找同事侯厚培借了5元钱。出了办公室,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10点左右到达颐和园。

在颐和园,他漫步了约半小时,最后停在了昆明湖边。在湖边,王国维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地抽着。烟雾一圈又一圈,雾里看花,仿佛是谁的人生。

11点左右,他掐灭了烟头,跳入了湖中。

女儿王东明说:

“父亲一生是个悲观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诗有着孤寂之怆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锦花辞树。”

是的,人间从此再无王国维。



(图:王国维之墓)

三少说:

王国维死后,家人发现了他的遗书。遗书一开头是这么写的: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去世时50岁,50年的人生,他一头扎进昆明湖就了结了,真的仅仅是担心受辱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