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传奇】日本第一种翼龙横空出世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不过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并不算少,命名了恐龙就有好几种,但是却一直没有翼龙被命名。就在最近,古生物学家终于命名了日本的第一种翼龙,名字就叫做日本翼龙。
日本翼龙的化石发现于日本九州岛熊本县御船町,这里有一座天君水坝,水坝附近就有白垩纪地层——御船群(Mifune Group)。在御船群的沉积物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块属于翼龙类的不完整颈椎骨化石,化石编号:MDM 349。
图注:化石发现的位置,图片来自论文
图注:天君水坝,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现化石多角度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2000年,关于这块化石的描述被首次公开,但是只能确定其属于神龙翼龙科(Azhdarchid),然后就没有更详细的分析了。尽管描述中已经判断化石属于第四火第五节颈椎,但实际上却是第六节。
图注:化石在翼龙个体中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古生物学家经过研究终于确定编号MDM 349的化石代表了神龙翼龙科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日本翼龙(Nipponopterus)。日本翼龙的属名来自于日本的名字“Nippon”及古希腊语中的“翅膀”——“ptéron”,模式种名为御船日本翼龙(Nipponopterus mifunensis),种名则是来自发现化石的御船群。之所以用日本的国名来命名,是因为这是日本命名的第一种翼龙类。
日本翼龙的命名论文于2024年11月发表在《白垩纪研究》上,论文名为《日本上白垩统御船群一神龙翼龙科标本再评估》(Reassessment of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specimen from the MifuneGroup, Upper Cretaceous of Japan)。
图注:日本翼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仅仅发现了一枚颈椎骨化石,关于日本翼龙的体型只能靠推测,不过古生物学家注意到其形态与在蒙古发现的名为“Burkhant azhdarchid”的翼龙类非常相似,两者的体型也应该相近,于是推测日本翼龙的翼展在3至3.5米之间,降落在地面上时高约1.5米,已经算是大型翼龙啦。
日本翼龙的样子应该也类似于神龙翼龙科,长着尖长的大脑袋,之后是细长的脖子,身体瘦而短,双翼展开也较为狭长。日本翼龙的后肢较为强壮,与前肢配合能够在地面上快步行走,甚至跳跃助跑帮助其从地面上正常起飞。
图注:对于日本翼龙化石的研究,图片来自论文
图注:日本翼龙的系统发育学位置,图片来自论文
发现日本翼龙化石的御船群形成于距今9000万至86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并命名了多种海龟,表明这里曾经是滨海环境,所以日本翼龙很可能是以鱼类等海洋生物为食的。
尽管发现的化石很少,但是日本翼龙打破了日本没有翼龙的历史,对于我们研究神龙翼龙科在东亚的演化辐射意义重大!
图注:神龙翼龙科中有许多巨大的成员,比如神风翼龙(中)和阿特兹哥翼龙(右),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Zhou, Xuanyu; Ikegami, Naoki; Pêgas, Rodrigo V.; Yoshinaga, Toru; Sato, Takahiro; Mukunoki,Toshifumi; Otani, Jun; Kobayashi, Yoshitsugu (2024-11-16). "Reassessmentof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specimen from the Mifune Group, Upper Cretaceous ofJapan". Cretaceous Research. 167: 106046.doi:10.1016/j.cretres.2024.106046. ISSN 0195-6671.
2.Andres, B.; Langston, W. Jr. (2021)."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Quetzalcoatlus Lawson 1975 (Pterodactyloidea:Azhdarchoide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41 (sup1): 142.Bibcode:2021JVPal..41S..46A. doi:10.1080/02724634.2021.1907587. ISSN 0272-4634.S2CID 245125409.
3.Watabe, Mahito; Tsuihiji, Takanobu;Suzuki, Shigeru; Tsogtbaatar, Khishigjav (2009). "The First Discovery ofPter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4 (2): 231–242.doi:10.4202/app.2006.0068. ISSN 0567-7920.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