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1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回归与超越——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常设展厅全新亮相
●问羽:追寻曾经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本报观察|国家美术典藏计划: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动力
02
●林岗:用画笔绘写时代变迁
03
美术新闻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接待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一行
●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37.8—小满未满——当代水墨的后浪展在南通美术馆举办
●学院·笔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学术提名展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公共艺术艺委会成立
●聚焦学校美育工作和艺术课程标准——首届学校美育工作研讨会暨艺术(美术)课标实验研究推进会在京召开
●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
●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开幕
●艺坛短波
04
艺术家
●俞晓夫、罗江、周刚:山海叙事
●李庚:大地之歌
●王鲁湘:远山如黛
●翟勇:西行纪
●邓绍炳:只此青绿
05
专题
●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时代之光中国油画艺术研究展
●筑梦新征程 放歌新时代——走进首届福建中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双年展
●朱倩莹:以个性化设计架起文化之桥
06
美育
●名课荟萃|设计人才培养融合项目实践的新探索——鲁迅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实践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美术馆研学:挖掘城市文脉,回归教育本心,开启“美的旅程”
●名师讲堂|中国国家画院范存刚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范存刚:大写意绘画教学的切入点
●美育观察|方言之美:美术经典的多感官叙事与文化交融
07
美育
●杂文|如何与宣纸做朋友?
●艺见|以“谢赫六法”读郎静山之摄影作品《春树奇峰》
●美好时节|小雪 大雪
●新书推荐|达·芬奇《蒙娜丽莎》背景中的“中国山水”
08
美术聚焦
●对话|朱尽晖: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本质命题
美术聚焦
●回归与超越——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常设展厅全新亮相
从陈毅市长题写上海博物馆馆名、南京西路原址上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址的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若干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从“大博物馆”计划的擘画到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全面开放。每一次前行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魂魄作出的积极努力。或者说,70余年来上海博物馆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上海的影响,也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意义上人们对于一座博物馆的理解、期待和想象。
●问羽:追寻曾经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近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临展厅C开幕。该展览是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展览展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8家收藏单位15幅宋代绘画原作、28幅宋画高清图版与39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并特别推出大型3D动画、沉浸式影院与XR扩展现实互动场景等专题数字展览项目。该展览以一场跨越时空的“问羽”之旅,带领观众全方位感受宋代神奇隐秘的自然与艺术世界。本报特邀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陈水华撰文分享展览的策划过程,解读宋代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本报观察|国家美术典藏计划: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国家美术典藏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的艺术事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典藏的重要场所,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它们不仅需要做好艺术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工作,还需要加强与艺术家、观众和社会的联系,推动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我国的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林岗:用画笔绘写时代变迁
林岗,一位在中国美术界享有盛誉的油画家,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荣获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美术)”。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新中国初期的年画、连环画创作,到留学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再到回国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抽象艺术的探索,林岗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用画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
美术新闻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接待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一行
12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热情接待了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一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办公室主任董雷、人事人才处处长刘博涵、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总务处处长任明辉及艺术家王辅民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议由徐涟主持。座谈会上,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美术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37.8—小满未满——当代水墨的后浪展在南通美术馆举办
11月29日,由《中国美术报》社、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大学、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组委会共同主办的“时代·人民——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子项目之一“37.8—小满未满:当代水墨的后浪”展在南通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37位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学院·笔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学术提名展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
12月1日,首届“学院·笔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学术提名展开幕式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邀请了全国44所高等艺术院校、画院等艺术机构的134位艺术家参展,汇集了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的众多中国画画家的作品,见证了不同代际艺术家的成长与变迁。
●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公共艺术艺委会成立
11月25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公共艺术艺委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张苗苗,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章云,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副主任董竟成,中国美术家协会各处室负责人和媒体记者参加会议。会议由王平主持。
●聚焦学校美育工作和艺术课程标准——首届学校美育工作研讨会暨艺术(美术)课标实验研究推进会在京召开
11月27日至28日,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题中心主办、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承办的“首届学校美育工作研讨会暨艺术(美术)课标实验研究推进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举办。活动解读美术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探讨学校美育工作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实验区(基地)落实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标情况介绍与经验分享三个单元构成。
●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
11月28日至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界与业界的美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新时代美术教育专业发展与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1月21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全民美育系列展的首场展览,共展出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教材中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教师篇作品100余件。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开幕
12月3日,由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在北京81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呈现了150余幅作品。
●艺坛短波
艺术家
●俞晓夫、罗江、周刚:山海叙事
12月1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画院主办,云南美术馆承办的“山海叙事——俞晓夫、罗江、周刚作品学术交流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山海叙事”为主题,集中展出俞晓夫、罗江、周刚三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
●李庚:大地之歌
11月29日,“大地之歌——李庚教授水墨作品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作品集中呈现了李庚根据奥地利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创作的交响乐组曲《大地之歌》的主题研究成果,包含抽象绘画、具象绘画、陶瓷、瓷板画、黑胶唱片等不同形式,以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出音乐与绘画的交融。
●王鲁湘:远山如黛
11月30日,“远山如黛——王鲁湘的美学世界展”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开幕,共展出王鲁湘近两年创作的18件绘画作品。
●翟勇:西行纪
11月30日,“西行纪——翟勇绘画作品展”在上海积庆堂举办。本次展览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集中展示了翟勇以西部为题材的系列作品。
●邓绍炳:只此青绿
11月23日至12月1日,“只此青绿——邓绍炳青绿山水画作品展”在厦门市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汇聚了邓绍炳在青绿山水画领域的创作成果,共展出作品66幅。
专题
●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时代之光中国油画艺术研究展
本次展览遴选当代具有代表性的25位油画名家的39件作品,其中,既有客观、平实的具象写实,也有充满哲思的象征表现,更有对纯化艺术语言的抽象探索,个性迥异、风格多样、斑斓多姿。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将中国的哲学思想融入油画创作之中,将中国画的美学观念和笔墨意识与西方的油画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结合,力图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东方神韵。强烈的写意精神、浓郁的诗意色彩,是中国油画在文化精神上向本土回归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中国油画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文化命运的深刻思索。
●筑梦新征程 放歌新时代——走进首届福建中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双年展
10月22日,“首届福建中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双年展”在福建省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创作者们的优秀作品,展出美术、书法作品金奖各5件、银奖各10件、铜奖各20件,入选作品200余件,以多元视角和积极探寻,共应时代之声。
●朱倩莹:以个性化设计架起文化之桥
当代首饰艺术家朱倩莹的作品以个人生活经历为灵感来源,强调艺术与情感的融合表达,圆润的形状和光滑的表面是她作品的主要特征。她擅长对多元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重新演绎,无论是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元素,还是传统文化符号,都在她的设计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与意义。朱倩莹致力于通过珠宝这一媒介建构跨文化的桥梁,为观众提供更为多元与包容的审美体验。她的创作带来了一份独特的“疗愈”力量,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美育
●名课荟萃|设计人才培养融合项目实践的新探索——鲁迅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实践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注重在设计研发实践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固化等不利因素,积极开展实践项目进课堂的设计教学新模式。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为契机,依据新时代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需求,勇于尝试,将校企协作的实际设计项目研发过程引入设计实践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更有体系性和深入性地进行设计创意思维的发挥,并在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评价机制中,实现设计实践能力的高标准建构与完善。本期“名课荟萃”栏目聚焦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产品设计方向——产品设计实践》。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美术馆研学:挖掘城市文脉,回归教育本心,开启“美的旅程”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完善,天津美术馆“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现形成“古味津韵文化游”“city walk 城市漫步”两个特色板块。围绕天津城市历史,策划了“漂泊百年的钟声”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研学、“拆一封牡丹花信”国画牡丹写生与非遗风筝制作。“做一天小小非遗‘盐’研究员”,到长芦汉沽盐场探索天津盐文化的奥秘,以及备受欢迎的黄崖关长城研学,孩子们用小小的步伐丈量厚重的历史。
●名师讲堂|中国国家画院范存刚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范存刚:大写意绘画教学的切入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写意绘画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概念,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信念和文化理想。大写意精神一边连接着天地造化的自然之境,一边连接着中国人的心灵之境。画家可以在笔墨中走进历史、走进自然,最终走回自己的内心。在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下,大写意绘画或许更能充分传达中国文化的神韵与气质。这也是我在中国画教学中一直坚持的人文主题和切入点。
●美育观察|方言之美:美术经典的多感官叙事与文化交融
在中国美术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合作中,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节目《美术里的方言节气》成为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方言这一文化载体,与中国美术馆藏美术作品展开了一场深情的对话。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展览馆”,这档节目不仅延展了美术作品的展示形式,更是一场文化和情感的深度交融与传播探索。
副刊
●杂文|如何与宣纸做朋友?
宣纸是承载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绘画主要使用的作画材质是墙壁、绢、宣纸三种。元代以来,宣纸成为主要绘画材料,至20世纪的中国画大师,几乎都是以宣纸为绘画材质。
掌握宣纸性能的最简便方法是将各种类型的宣纸,至少是系列二至系列三的六种中每一种规格的纸都完成一件作品,并从中选出一种适合自己的。除了尺寸原因不得不换之外,基本上以此规格为主要用纸,且最好是同一时期、同一厂家生产的纸。
如何让难以驾驭的生宣成为朋友?即使是名牌的宣纸如果出厂时间不长都会存有一些火气。特别是上第一遍墨或色时会出现许多雪花般的白点。让纸放置一段时间后,其火气会自然去掉,纸张也有了柔性。此时才是使用的最佳状态。
●艺见|以“谢赫六法”读郎静山之摄影作品《春树奇峰》
通过“谢赫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春树奇峰》符合一部分郎静山所提及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但是如果像他自称的“以中国山水画理论为准则”而创作的作品,则太过牵强。而且,类似的摄影技法其实在西方的摄影理论中也有同样的,并非中国山水画所独有,而“集锦摄影”也并非郎静山的发明,黄华安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项技术已经在西方摄影界出现了。因此,我认为郎静山的作品理念更像是受到某种特殊情感和文化认同的牵引,将表达中国文化变为了他作品的核心,在西方摄影师以猎奇方式吸引大众时,郎静山对此比较反感,并期望以新山水摄影的方式展示中国新貌。
●美好时节|小雪、大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的形式开始由水变成雪。但由于“地寒未甚”,降雪量还不大,只是小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这就意味着大雪时节随着气温的显著下降,降雪增多,甚至会出现暴雪天气。
●新书推荐|达·芬奇《蒙娜丽莎》背景中的“中国山水”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世人皆知。我读研究生时得知,《蒙娜丽莎》背景的风景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就是说,西方绘画原先基本是人物画,自从《蒙娜丽莎》的背景有了风景,西方才开始画风景画。
但是,如果仔细端详《蒙娜丽莎》背景的风景,尤其是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所藏的那幅《蒙娜丽莎》,我们会看到,背景奇峰巉岩、怪石嶙峋、层峦叠嶂……这种风景很像山水。
美术聚焦
●对话|朱尽晖: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本质命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探索者,他的艺术理想不止于水墨形式的追索,更指向水墨表现的当代性建构。其追求在保持媒介材料物性之美的同时,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注入其中,以寻求艺术本原之境。作为文艺工作者,朱尽晖倡导“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作为教育工作者,朱尽晖致力于推动西安美术学院全面实施“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为加快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而奋斗。本期“对话”专栏,邀请朱尽晖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所思所感。
编辑 | 张湫逸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