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所以脱离汉字,进入艺术领域,主要因其蕴含情感和思想,观察古往今来的名作,皆是情感迸发之际,挥笔自由创作,字字直抒胸臆,线条饱含生命力,比如《兰亭序》虚和悠远,既有惆怅的感慨,又含世俗美好的欢愉,而《祭侄文稿》笔笔泣血,悲愤、痛苦的感情,直接冲击而来。


这种灵魂的赋予,让字体脱离固定形态,像溪水一般流动起来,淌入每个人心中,正如孙过庭所言:“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没有情感的作品,与枯枝无异,当然不同的情感之下,所撰写出的字体神质,也各有差异,欢喜时写的字迹,笔画飞动张扬,愤怒时的线条,则大起大落,势态十分夸张,其中后世最痴迷,且最打动人的一种风格,就是思念、怀恋而写的作品,比如王献之《奉对帖》就是经典代表。


此作乃是王献之写给前妻的“情书”,背后藏有一段凄美的虐恋,据史册记载,王羲之的妻子郗璿,同样出身世家大族,她还有2位弟弟和1位哥哥,其中哥哥郗昙有一个女儿,名为郗道茂,只比王献之年长1岁,两家时代相交,王献之与她乃是青梅竹马,情谊十分深厚,成婚之后育有一女,日子过的幸福美满。


可惜好景不长,女儿幼年夭折,郗道茂十分悲痛,身体日渐衰弱,正值此时,新安公主的丈夫桓济,因妄图谋杀桓冲,被流放长沙,新安公主顺势与之离婚,并重新择婿,王献之一表人才、风姿不凡,新安公主颇为中意,请旨令王献之和离,并与她成婚,王献之自然不愿,为了抗婚用艾草烧伤一脚。


即便如此,新安公主仍旧不死心,迫于无奈,王献之跟郗道茂离婚,郗氏回到老家,不久郁郁而终,王献之十分愧疚和伤心,直到临终之际,还在为此事难过,说到:“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至于这封信,是离婚之后,写给郗道茂的慰问信,怀念曾经美好的日子,表达无限情思,字字感人肺腑。


全卷共计60多字,以行草写就,用笔舒展连绵,势态偏为外拓,通过布白和紧密的姿态,以及字体大小,线条肥瘦等方面,可以充分体察情绪变化,时而几字轻微相连,好似张芝的“一笔书”。


线条平滑流畅、婉转灵动,极为畅达飞动,情绪宣泄而出,很多网友看后,不禁赞叹笔法之精湛,同时被其中的情丝感动,纷纷评价此作的水平和境界,已经超越其父王羲之。


您对《奉对帖》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