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初,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由于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在与我方虚与委蛇的同时,向全国部署兵力,企图发起全面内战。



针对蒋介石的这一企图,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将原本即将开往冀东的林彪部队调往东北,成立东北野战军。此时,国共双方都知道,第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将在东北展开。



1946年2月,指挥大军抢占东北的国民党东北保安总司令杜聿明因病在北平就医,特电请他的老部下郑洞国去东北代他主持军务。

郑洞国与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同学,杜聿明任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军长时,郑洞国是副军长,两人并肩作战多年,不仅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是至交好友。



郑洞国初到东北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麻烦,后来与我方进入僵持阶段。1947年8月,蒋介石心腹陈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来到东北,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郑洞国被架空,但由于陈诚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国民党军损失惨重,东北国军形势急转直下。由于北宁路交通被切断,当时有句顺口溜:“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陈诚为了调离东北,让其夫人去求干妈宋美龄,在多方说和下,蒋介石调回陈诚,将卫立煌派往东北接手国民党的“烂摊子”。卫立煌骑虎难下,只得前往,郑洞国和范汉杰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



卫立煌不愿为陈诚“背黑锅”,采取坚守政策。卫立煌率30万人守沈阳,范汉杰率15万人守锦州,郑洞国率10万人守长春,形成“铁三角”。

1948年秋,辽沈战役开始之前,党中央与林彪曾因先攻锦州还是长春产生过分歧,最终决定打锦州,关闭东北的大门。此时,蒋介石全面部署“锦沈会战”的策略,在下一盘大棋,欲用固守锦州的范汉杰部和东进兵团、西进兵团一起包围四野主力部队,而长春的郑洞国部已是老蒋的一枚弃子。



随着四野攻占锦州,卫立煌又坚守不出,长春已是一座孤城,城内补给不足,腐败成风,军民矛盾日益加深,一片混乱;城外四面被围,炮火连天。穷途末路的郑洞国此刻已报必死之心,他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个电报,只有“来生再见”四个字。蒋介石看到电报时不禁落泪,盛赞郑洞国是全体国军将士的楷模,准备通报全军,鼓舞将士。



不久,长春的消息传来,60军的曾泽生和新七军选择起义,就在郑洞国准备为“党国”已死效忠时,属下拦住了他,郑洞国为了保全将士们的生命选择向我军投诚。听到郑洞国投诚的消息后,蒋介石大骂,说他是“党国的叛徒,军人的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被毛主席亲自重视,委派工作,郑洞国也不辞辛劳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发展投入大量心力。1991年初,在北京逝世,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结语:郑洞国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功彪炳,为了国家和人民痛击日军,印缅战场打出了国威和军威。解放战争中,他能及时认清形势,选择投诚,将双方战损减到最小,郑将军不愧是一代名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