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人,究竟要怎么活,才能过好这一生?
《增广贤文》给出了一个答案:闹市赚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这里边,既有“求稳”的一面,也有“保身”的一面,还有“通透”的一面,更有“快乐”的一面,恰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能够做到这四点的人,这辈子也就无憾了。
闹市赚钱——钱财,乃是凡人安身立命之基础。
世人匆匆忙忙,不过是寻求碎银几两,偏偏是这碎银几两,可以解人万般惆怅。
钱财,重要吗?既重要,也不重要。
不重要在于,每个人都需要离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重要在于,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做任何事儿,都需要用到钱。
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用到钱;为父母养老,需要用到钱;养育孩子,需要用到钱;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用到钱。
大作家王尔德说过,年轻时,我以为金钱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发现果真如此。
年轻的时候,趁着身强体壮,还是要努力攒钱,积谷防饥,未雨绸缪。等到了中年期,要是资产足够,就可以停下来休息,适度享受人生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向诗和远方的基础,就是钱财。没有钱,也许连机票、车票都买不起。
静处安身——修身养性、自得其乐的最佳选择。
赚钱是一回事,修身养性是另外一回事。
现代人都偏向于内卷,成天急躁不堪,就跟不断旋转的陀螺一样,却没有想过如何修身养性,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一点。
当急躁成为了常态,那沉静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对于“静”,有的人认为,别人都在内卷,为什么我要静下来,慢下来呢?还有的人认为,不是越快越好吗,为什么非要静下来呢?
过分急躁,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很快就会熄灭,陷入到黑暗当中。而适度沉静,修生养性,才有可能上善若水,得以细水长流,生生不息。
君不见,因为急躁而猝死的年轻人、中年人层出不穷;君不见,因为躁动而抑郁的普通人数不胜数;君不见,因为求快而死得更快的工薪一族不胜枚举。
在外边,偏向于赚钱,回到家,偏向于修身养性。不同的处境,做不同的事儿,如此而已。
来如风雨——人生在世,尽量让自己快活一场。
人生百年,不过是白驹过隙,眨眼之间。
宇宙衍化了上亿年的历史,尚且匆匆而过,又何谈是凡人几十上百年的人生呢?
人生在世,仅仅活这一辈子。既然当下的你我,只能活这一辈子,那为什么不“尽兴”一点呢?
正如金庸先生所言,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何谓“大闹一场”?指的是听从本心,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儿。没必要被世俗约束,完完全全“做自己”。
做自己,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很困难了。毕竟,在人情社会里边,人们都在乎“人言可畏”,又有谁能真正超脱世俗呢?
可正是因为困难,所以我们才需要尝试一番。与其活成行尸走肉的模样,不如保持自我的主见、灵魂,有血有肉地活一回。否则,终究是遗憾的。
去似微尘——接纳一切,完全跟自己握手言和。
上文谈到“悄然离去”,这跟“去似微尘”是一个意思。
人,渺小吗?肯定是渺小的。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哪怕是地球都渺小无比,更别说是人类了。难道说,承认渺小,就是消极的态度吗?
并非消极的态度,而是选择跟自己握手言和。
就跟《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样,苏轼也知道人生的渺小,但他还是强调“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看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这都是大自然的宝藏,为什么我们不去欣赏、享受呢?
这就是道家提倡的“和其光,同其尘”。跟自然界融为一体,不抱怨,不排斥,不纠结,不生气,不郁闷,永远都积极向上。
前提是,接纳一切,跟内心深处的自己握手言和。平凡也罢,卓尔不群也罢,都只是一场经历。只要自己觉得快乐、无憾、欣慰,就足够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