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势喜人的高粱。
丰收时节,行走在石楼乡村,椒红菊黄,玉米采收忙,谷子正晾晒,沃野田畴集中连片,最是橙黄橘绿时,道道“丰”景美如画。近年来,石楼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聚焦农业提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石,坚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产量增加、品种增优、产业增特”理念,在刚刚结束的石楼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石楼县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提质的行动方案》,更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机产品”的农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以提高粮食单产、生产绿色有机产品来引领石楼农业转型升级,力争把石楼建成全省旱作农业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强基固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石楼县虽干旱少雨、山高沟深、土地贫瘠,面对山地劣势,该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关键举措,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进入灵泉镇车家坡村,道路两侧田野上的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块块田成片、渠相连、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已成规模。石楼县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有机肥施用、机井、提灌站、蓄水池、田间管网、田间道路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工程,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14.84万亩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溉和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石楼县还制订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排查整治行动方案,依托方案开展集中整治,解决存量问题,确保在建项目高质量推进,建成项目实现有效管护。
据统计,石楼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渗水地膜穴播技术、深耕、品种提纯复壮、土壤肥力提升等举措,推广有机旱作农业12万亩,覆盖到了全县每一个乡镇。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保障粮食稳产增收
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石楼县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点,在粮食单产提升上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开展“良田建设”行动,通过争取资金改造坡耕地与低标准梯田,完善验收及管护机制,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节水灌溉与流域综合治理,监管农田水利设施,遏制违规占地与耕地撂荒等举措打造良田;另一方面实施单产提升“百千万”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并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同时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探索多样化种植与多元经营模式,包括推广套种与旱作高产技术,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创新“农村党组织+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全面促进粮食产能提升与生产稳定。
石楼县整合农资、农机、信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实现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挖掘潜力,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支撑。尤其是今年面对严重旱情,56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48万元抗旱物资全部发放到位,通过采取补种改种措施,有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74万亩(超额完成市级下达指标任务1.27万亩),1646亩示范田抵御旱情、长势良好,为明年继续推广打造了样板示范。同时,农业保险全面发挥作用,全县共计理赔7000余万元,有效缓解农民困难、保障农民收入。
特色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石楼全境被确定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全年平均无霜期202天,位列吕梁山区9县第一,谷子、高粱等小杂粮品质上乘。
为了更好地发展小杂粮特色产业,打好“有机特色牌”,该县在产业集群培育上下功夫,大力实施“特”“优”战略,推进辣椒、西红柿、沙滩红薯、小杂粮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小蒜镇7000亩辣椒、义牒镇1000亩有机西红柿、辛关镇5000亩沙滩红薯3个产业基地,启动龙交乡年产2.5万吨青储玉米饲料加工基地建设,继续打造15万亩小杂粮、20万亩中药材、1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在区域品牌打造上下功夫,积极融入全省高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加快“奇湾”等公共区域品牌建设进度,提前开展GAP备案和“三品一标”认证,为石楼由传统农业县向农业强县跨越注入强劲活力。
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为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石楼县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精准科技兴农服务,与科研单位、高校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示范创建。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模与类型,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为了使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在全县长久性推广应用,石楼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设立工作专班,聚力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由专家组跟踪技术指导,组织、培训、指导全县、乡、村三级技术骨干,为农民在各个生产环节提供覆盖式、精准式技术服务。项目实施地点覆盖各乡镇,以相对集中联片为主,形成核心示范辐射推广的办法,截至目前,该县共计完成全生物降解膜覆盖2万余亩,该项目实施后,使种植渗水地膜玉米和高粱的农民亩均增收450元;使种植渗水地膜谷子的农民亩均增收600元。同时,降低了对环境和土地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绿色谷子、有机谷子的扶持力度,每年免费为农户提供7.5万斤优质谷种。真正体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目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记者 阮兴时 通讯员 霍爱兰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