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者,本名陈喆,生于蜀地成都,其家乃书香之族。父陈致平,学府之教授;母袁行恕,亦名门之后。当是时,国运维艰,烽火遍地,瑶自幼随亲流转,由湘而渝,复至沪上,遍历诸地,颠沛之苦,已种于心。

六岁之龄,遭逢大难。于逃难途中,弟与挑夫俱失,瑶亦失履,困厄非常。至小河之畔,母以绝望,萌轻生之念,欲举家赴水。瑶亦从之,幸母闻其呼而醒,急挽之,得全性命。此难虽过,然阴影深植,瑶之性遂多悲戚,常以自杀为念,其来有自矣。

及长,入台北二女中。瑶于学业,唯文见长,师者亦多眷顾。然情窦初开,竟倾慕于年长廿五之语文师。师虽赏其才,然知不可为,屡劝之。而谣言忽起,瑶受创甚深,高考既落,遂吞药以求解脱。幸亲救之,得免夭折。母怒而诣校,师乃去职,临行有诺,约于瑶廿岁之期。及期,瑶于母之恳劝下,终断情思,复读再落,乃弃考而志于文。

廿一之年,嫁于庆筠。筠亦文士,初时情投意合,然生计维艰。后瑶以爱情小说见重于世,而筠则困于文思,不得寸进,遂颓唐酗酒,夫妻渐疏。瑶著《窗外》,叙昔年之情事,大获成功,筠反以为耻,致争吵而离。

其后,遇平鑫涛。涛乃《皇冠》之主,见瑶而倾慕。瑶亦感其情,然涛已娶,育有三子。二人情难自抑,遂为“地下恋人”。此爱虽违伦常,然情深意笃,纠缠十余载,终得成婚。婚后岁月,颇称美满,涛待瑶甚厚,筑“可园”以居。然命运无常,涛于暮年罹疾,先中风,后失智,插管以延残喘。涛欲尊严而去,奈子女苦留,终在不舍中辞世。瑶自此幽居,文思亦绝,独对往昔,黯然神伤。

观琼瑶之一生,似命运之弄人。生于乱世,幼经离乱,长涉情渊,屡遭困厄。其情路之曲折,世多诟病,然亦不过为爱而勇,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文也,以情为墨,绘世间爱恨。或因幼年之殇,致其情痴,常陷绝境而不悔。

然琼瑶亦非弱者,于困境中奋起,以笔为剑,辟文学之天地。其作品流传甚广,虽历经风雨,而魅力不减。此亦足证其才,非独情长,亦有文胆。且其一生,亦未负人,于亲则孝,于友则诚,于读者则馈以佳作。

今琼瑶翩然已去,然其名与文,必留于世。其一生之悲欢离合,亦为世之鉴。当知爱情非易事,需经风雨,方见彩虹;人生亦多舛,唯以坚韧之心,方能度之。海峡两岸,同胞之情,深如沧海。琼瑶之故事,亦为两岸文化之纽带,虽历经波折,而终不断绝。愿后世之人,观琼瑶之生平,悟人生之哲理,珍惜眼前,把握当下,勿负此生。

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拙文遥祭。

(作者汪飞龙系军旅作家)


图片来源:中新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