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贾平凹曾如此描述弹棉花的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



丈量

可惜,这样的传统老手艺却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城北上显围村一街巷内,年近60岁的“打棉匠”刘敬军至今仍经营着一家手工棉胎加工店,为附近的居民定做新棉胎或翻新旧棉絮。
12月4日-5日,记者连续两天来到这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加工作坊进行蹲点采访。



打棉



铺棉



压棉



磨棉

刘敬军一直忙个不停,他先是用打棉花机疏松棉花。只见一捆又厚又结实的棉花被机器吞进去后,从另一头吐出来的棉花瞬间变得十分松软整齐。

“现在纯手工弹棉花的很少了,都是机械化操作。手工弹和机械打各有优势,手工弹棉纤维不容易被打断,棉花更有‘筋骨’,但棉花里灰尘较多。而用机器打能将棉花里的杂质、灰尘去除,棉花更干净。”刘敬军说,和以前相比,机器打棉花的效率大大提高。



拉线器

虽然打棉花用上了机器,但其他流程仍然离不开手工。只见刘敬军把打好的棉花一层一层铺在工作台上,用一个大竹筛在蓬松的棉花上慢慢轻压。接着就是为棉胎“牵纱”,刘敬军在大门口一角抽出一条条红色的纱线纵横交错地放在棉胎上拉紧。
“打棉胎是个细致活,急不得。”刘敬军在墙角拿起一卷又长又粗的网纱棒压在棉胎上,再根据棉胎尺寸进行裁剪。

经初步定型后,刘敬军拿起一个硕大的木质磨盘来回揉压,把整床棉胎压得平平整整。



套装



订线

这时,刘敬军一手翻起棉胎,一手拿着针线娴熟地为棉胎订线。订完线后,再放上一个电动磨盘来回旋转打磨,直到所有棉花网纱紧紧连接在一起。

经过几个复杂的手工程序后,一床暖和厚实的棉胎终于完成。



“现在打棉胎利润很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刘敬军拍了拍身上沾染的棉絮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手工棉胎加工的辉煌时期,生意最好的时候,顾客打一床棉胎要等两三个月。当时经常有群众调侃说,“等你把棉胎打好都夏天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羽绒被、羊毛被、蚕丝被等床上用品流行起来,厚实暖和的棉花被渐渐受到冷落。而打棉胎的传统手艺也在慢慢消失,渐行渐远。

刘敬军是江西赣州瑞金人,从事打棉胎已有30多年。他说,每年的9月就会来云浮开店,一直干到年末,然后回家过年。

正与刘敬军攀谈之时,两位中年阿姨前来作坊提棉胎。其中一位阿姨笑着对记者说:“刘师傅手艺好,价格公道,打的棉胎蓬松柔软,人也实在,周围的街坊都很信任他,也经常介绍一些亲朋好友过来打棉胎。我今年一下子打了两床,这个冬天怎么冷都不怕了。”听到这,刘敬军哈哈大笑,满脸自豪地说:“每当棉胎做出来后受到客户的好评,心里感觉很舒适,也特别有成就感。这手艺,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

记者:陈树清

编辑:李满盈 秦小青

校对:罗青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