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技艺


第五届天府文创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四川天府文创大赛中,龙泉驿棕编技艺传承人李兵的作品《龙凤呈祥》斩获金奖。


棕编作品《龙凤呈祥》

一把剪刀、一把钳子、几根铁丝、几片棕榈叶,经过一双巧手便能摆弄出凤凰、丹顶鹤、蚂蚱等各种各样、生灵活现的形象。李兵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追逐梦想,让棕编这项传统技艺迎来新生。


李兵正在修剪新鲜棕叶

棕编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工艺,其渊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彼时民间巧用棕榈叶编织蓑衣,抵御风雨,尽显先辈的生活智慧;至清代,棕编从实用迈向艺术,花鸟鱼虫、精巧玩物纷纷“出世”,成为街头巷尾备受追捧的民间物件,装点着平凡生活。在工业化浪潮汹涌、流水线工艺品充斥市场的当下,传统手工艺似濒危珍宝,隐匿于时代角落,鲜有人问津。棕编技艺这一拥有逾千年历史的古老民间工艺,更是在岁月的洪流中艰难求生。

萌芽 逆风逐梦

李兵与棕编的缘分,始于儿时。在昏黄的灯光下,父辈粗糙却灵活的双手,总能将干枯棕叶幻化成蚂蚱、蜻蜓,或是精巧的小箩筐。那棕叶摩挲的沙沙声、指尖舞动的奇妙画面,早早在他心间种下热爱的种子。怀揣这份童年憧憬,成年后的李兵决心踏上棕编创业之路,把儿时美好变成毕生事业。




李兵的棕编作品

可创业谈何容易?家人率先提出反对,在他们看来,棕编是过时买卖,变现艰难,远不如找份安稳工作;筹备资金时,手头积蓄仅够买些简陋工具,寻觅优质棕叶都成难题;成品推向市场,又迅速被工业化产品的洪流淹没,无人问津。但李兵骨子里有股倔劲,外界质疑、生计困窘,都没能打消他的念头,反而化作逆风逐梦的动力。

蜕变 技韵革新

没有老师指导,李兵就“啃”古籍、拆旧作,日夜钻研技法。棕叶划破手指,磨出老茧,他浑然不顾。挑、压、穿、拉,这棕编的基础针法看着简单,实则暗藏乾坤,每个动作力度、角度都需精准拿捏。



李兵快速用新鲜棕叶编织出一只蚂蚱

就说编织一只灵动的蚂蚱,先挑出柔韧适度的棕叶,温水泡软、晾干,让叶片“温顺听话”。开工时,将棕叶从中撕开,折出蚂蚱的躯干雏形,这一“折”得把控好力度,确保身形匀称;紧接着,用细条棕叶穿插、“压”合,固定腿部与翅膀的位置,稍有偏差,蚂蚱就会歪扭不成形;再通过巧妙“穿”针引线,赋予蚂蚱细长触须与关节细节;收尾时,轻轻“拉”动调整,让整体紧凑逼真。为练好这一系列动作,李兵反复揣摩,上万次的练习,让他手法愈发娴熟。


李兵的部分作品和获奖证书、奖杯

技艺渐长,李兵不满足于传统。他大胆革新,融入现代审美,给棕编“换装”:明快色彩打破沉闷,卡通造型萌趣吸睛,还引入铁丝、彩线加固装饰,作品迅速走红。2024年11月,在第五届四川天府文创大赛中,其精心之作《龙凤呈祥》斩获金奖,凭手艺安家养家,家人也一改质疑,投来赞许目光。

传承 星火燎原

“一门手艺,不该在我手里断了传承。”李兵深知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孤木难成林。于是,他带着作品走进校园,孩子们围坐一团,瞪大眼睛,看着棕叶在他手中“七十二变”,惊叹声此起彼伏;踏入社区,大爷大妈重拾儿时记忆,兴致勃勃跟着学;步入企业,棕编课舒缓员工压力,激发团队创意。


李兵教授学生棕编技艺

李兵的培训课场场爆满。课上,他倾囊相授,从基础手法到创意构思,细致讲解;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退休老人、全职宝妈、年轻白领等。大家学成后,不少成为兼职手艺人,作品远销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因他爱上棕编,加入传承队伍,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李兵向外国友人分享棕编手法

谈及未来,李兵目光坚定,“过去十年是积淀,往后我会继续守着棕编,拓展线上教学、开发文创,让棕编走进大众生活,代代相传。”他以十年坚守,诠释匠人之魂;凭一腔热忱,点燃传承之火。相信在他引领下,棕编技艺定能冲破困境,奔赴更广阔的明天。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凤

责任编辑:李娜 邓爽

编辑:陈卉

文图:邓璐

视频/剪辑:彭雨晴

实习记者:宋若瑜 曾俊铭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