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35岁的韩信被吕后处死,灭三族。刘邦得知后,长舒一口气,心中暗喜:“他总算死了!”可很快,他心一紧,悲从中来,问吕后:“韩信生前还说了什么?”

韩信的死对刘邦来说很复杂,他又喜又悲。喜的是少了一大隐患,悲的是他少了一位战友,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对于韩信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吕后也没隐瞒:“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反而被妇人所害,真是天意啊!”

刘邦敏锐地发现,原来韩信的所作所为都是听了蒯通的话,这个人必须处理。刘邦猜得不错,韩信的死与蒯通有很大关系。

“兵仙”韩信妇孺皆知,他精通兵法用兵如神,30多岁就达到了人生巅峰。或许是太年轻,也可能是痴迷于兵法,韩信在政治上稍显不足。

不过这不是什么难事,手下谋士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这位纵横家野心不小,他想辅佐的韩信不能只做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西汉建立前一年,也就是前203年,高兴带兵接连攻破赵、代、燕三国,目标直指齐国。就在汉军去往齐国的路上,刘邦先一步派遣郦食其出使齐国,如果齐国能归降,总比刀兵相向好太多。

郦食其也不负使命,成功说服齐王归降并与齐王把酒言欢。当汉军快要到平原县时,韩信得知齐国归降的消息,也打算放弃进攻。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那么很多人的命运结局很可能改变,蒯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些人的结局。

韩信放弃攻打齐国,蒯通表示反对,他是个谋士,却有着自己的野心,也能看透人的心思,看着年轻气盛的韩信,他一下子抓住了重点。

“将军不可放弃攻打齐国!”

“为何?汉王已经派遣使者劝降了齐王,我们没理由再攻打!”

蒯通故作深邃道:“将军想得太简单了,为了攻打齐国将军做了多少准备,多少士兵的牺牲才换来五十城,他郦食其区区士人,凭借一张嘴劝降了齐王获得七十城,他的功劳比你还高吗?功劳要给一个儒生?”

听了蒯通的话,韩信皱起眉头,他的确没想那么多,不过听蒯通这么一说,心里很不舒服。而蒯通看到韩信动心,乘胜追击。

“还有一点将军有没有想过,虽然齐国归降,但可曾收到过汉王停止进攻的诏书?”

这句话彻底说服了韩信,他不顾已经投降的齐国愤然进攻,却害惨了郦食其。

齐王田广与他相谈甚欢,撤下所有防御,不承想韩信发起进攻,所有怨气都发泄在郦食其身上,田广将他投进热锅里用水活活煮死。

韩信最终拿下齐国,并向刘邦邀功,册封自己为齐王。彼时的刘邦被困荥阳,本就心烦意乱,听到韩信的要求勃然大怒。最后还是张良劝说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只为了稳住他。

从此以后,刘邦和韩信有了嫌隙。然而,蒯通的操作还没停止,他竟然为韩信献上三分天下之计谋,让韩信自立为王。



秦末农民起义,最终形成楚汉对立的局面,这时候刘邦和项羽都看中韩信的才华和兵力,纷纷出面邀请安抚。

蒯通看出来,天下的归属取决于韩信,只要韩信倾向谁,谁的赢面就更大,更可能得天下。

可是蒯通不满足韩信只做一个砝码,提出自立为王的设想,与楚、汉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念在刘邦有恩于自己一直犹豫不决。

韩信越来越大胆,有时候甚至不听调遣,加上汉朝建立初,韩信功高盖主,多年的积怨让刘邦忍无可忍,最终贬为淮阴侯。

在杀不杀韩信的问题上刘邦犹豫不决,吕后不同。她也是个野心家,韩信的存在对她来说是个威胁,于是联合萧何设计杀死韩信,一代“兵仙”憋屈而死。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对于吕后的行为刘邦并未生气,从她口中得知蒯通这个人,于是把他抓来。

这个蒯通不愧为纵横家,长着一张利嘴,面对刘邦挥起的屠刀,他为自己辩解“我是谋士,为韩信工作,只知道如何辅佐好韩信,不知道汉王,各为其主是没办法的事,天下像我这样的人多的是,难道陛下要杀绝吗?”

他的俐齿伶牙为自己保下命,后来也有不错的前途。如果没有他的计谋,韩信的结局有可能不一样,当然也只是有可能,毕竟蒯通只是拿出方案,韩信才是决策者。

参考信息:趣历史网:韩信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刘邦为什么说“且喜且怜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