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建筑效果图)

金鸡湖畔文化新地标

在风景如画的金鸡湖畔,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苏州当代美术馆正在悄然崛起。这座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投资建设、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性当代美术馆,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引领着苏州乃至全国的艺术潮流。

苏州当代美术馆坐落于金鸡湖右岸,苏州工业园区湖东CBD片区,与摩天轮遥相呼应,构成了城市天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州当代美术馆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9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13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设施一流。

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由丹麦Bjarke Ingels Group(BIG)建筑事务所设计,巧妙融合了苏州园林的精髓与现代建筑理念。9个独栋单体建筑巧妙连接,呈现出“一步一景”的园林式美感,同时兼具滨水性、开放性、标志性、复合性等多重特性,不仅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更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

苏州当代美术馆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能够体现苏州城市精神和园区风格特征、聚焦现当代艺术展示、世界一流水准的高品质美术馆。它不仅是金鸡湖右岸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苏州乃至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展示窗口。

空间生产:

赋能城市生活与价值传播

在筹备开馆之际,苏州当代美术馆并未局限于实体场馆的限制,而是以“前置”的姿态,将美术馆的工作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每个细节中。2024年,苏州当代美术馆启动了“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旨在突破实体美术馆的限制,打造一座“无边界美术馆”。

“空间生产力”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将空间视为一种生产力,深入探讨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框架下,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不仅承载着日常生活,还蕴藏着丰富的城市文化与情感,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思考对象。因此,与常见的美术馆展览模式迥异,“空间生产力”项目并未设定固定的展览场地,而是根据艺术家与特定空间的实际状况,灵活地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以及虚拟或现实的不同平台上“流动”呈现。

该项目强调艺术家需与当地居民携手,共同挖掘苏州本土空间的新潜力,为城市空间注入创新活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与艺术不期而遇的机会,使美术馆成为现代生活中连接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项目并不以最终的作品呈现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过程的展现以及与地方社区的紧密联系。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为传统的展览空间创作作品,而是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与合作,使他们自然地融入以艺术为媒介的空间生产之中,共同塑造城市的艺术风貌。

自2024年初启动以来,“空间生产力”项目已经陆续推出了《宋冬:吃城市》《赵仁辉:城市荒野侦探》《有金小组:有记花房》《应歆珣:过曝的金丝绒》《胡尹萍:杂格咙咚》《杨迪:漂流纪念所》以及《绘造社:飞屋》7个项目。这些项目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内流动展开,从商业空间到自然生态空间,从邻里空间到情感空间,再到虚拟空间,艺术家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索着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

比如,《宋冬:吃城市》项目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将苏州的城市元素转化为可食用的“食材”,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赵仁辉:城市荒野侦探》则通过艺术家的镜头,捕捉城市中被忽视的“荒野”角落,引发人们对城市生态和环境的关注,等等。

可见,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苏州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苏州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助力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作为苏州现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苏州当代美术馆不仅肩负着加强文化交流、分享文化成果的职责,更致力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促进学术智慧的发展。为此,苏州当代美术馆特别推出了常设学术文化活动品牌“右岸讲堂”。

“右岸讲堂”不仅是一个讲座系列的代称,更是苏州当代美术馆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函,邀请全球范围内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聚金鸡湖畔,展开一场场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智慧对话。

首季“右岸讲堂”以“美术馆建设与运营实务”为主题,深刻体现了苏州当代美术馆对于专业化运营的重视与追求。美术馆的建设与运营,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的专业程度,都直接关系到美术馆最终呈现的面貌与影响力。因此,从“理想”的美术馆建设愿景出发,结合美术馆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右岸讲堂”的第一季活动围绕“美术馆建设与运营实务”的主题展开。

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右岸讲堂”的首场讲座——“历史的‘第三现场’:博物馆里的叙述、阐释与展示”便邀请资深博物馆人许潇笑分享其丰富的策展经验,即如何通过展览的叙述、阐释与展示,构建博物馆与当下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新路径。10月26日举办的“空间生产:美术馆的城市赋能和价值传播”学术讨论会,邀请了14位来自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资深媒体人,围绕“公众参与驱动的空间生产策略”“美术馆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教育”“日常与自建——过日脚和做人家”三个分单元展开经验分享和圆桌讨论。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空间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美术馆如何赋能城市、传播价值的问题。

此外,苏州当代美术馆还积极开展一系列公共教育服务,通过工作坊、座谈等形式,为市民提供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这些学术品牌和公共教育项目的推出,不仅丰富了苏州当代美术馆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更为其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前置”动作和“无边界”理念,不仅为城市带来了艺术的盛宴,更激发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苏州当代美术馆的正式开馆,相信它将成为苏州乃至全国的艺术高地,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右岸讲堂”第一讲——历史的“第三现场”:博物馆里的叙述、阐释与展示


《赵仁辉:城市荒野侦探》项目开幕对谈现场


“空间生产”学术讨论会现场


《有金小组:有记花房》项目现场


《应歆珣:过曝的金丝绒》项目现场


《胡尹萍:杂格咙咚》项目现场


《杨迪:漂流纪念所》项目在小木屋露天吧驿站开展


《宋冬:吃城市》项目现场


“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现场


《绘造社:飞屋》项目现场

馆长说

作为苏州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地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的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目前美术馆对公众的艺术项目已经启动。这座备受文化界关注的美术馆有着怎样的功能定位,如何通过举办高品质的展览和活动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同时,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和运营管理,提升美术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近日,《美术文化周刊》对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进行了专访。


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建筑效果图局部)

《美术文化周刊》:相较苏州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城市定位(城市角色)是什么?

王晓松:绵长厚重的历史文脉是苏州重要的城市资源,艺术在其中一直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是苏州对外形象传播和内在文化凝聚的重要一环。苏州市区内有类型多样的文博场馆,各自有不同定位和发展方向,机构的多元化使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非常丰富。作为新馆,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其他艺术机构的经验,另一方面又必然要走差异化道路。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国际化的园区,我们希望能够在城市未来的塑造中贡献一份力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既要密切关注园区长远的发展目标,能够与在地产业(这些产业也基本是全球性的)有深度关联,又要保持对全球前沿创意文化动态的敏感,使美术馆成为信息交互和激发城市创造力的平台。

《美术文化周刊》:作为一个实体场馆,苏州当代美术馆在开放前做了哪些工作来塑造美术馆的品牌形象?

王晓松:美术馆的工作强调实践性和系统性,大量的观念需要通过每一个细节呈现出来,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学术背景和实操经验。在筹备期间,我们作为使用方一方面要跟进美术馆的场馆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抓住这段宝贵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全新”团队不能成为“全生”团队,否则我们就无法独立应对日后的美术馆运作。我们的场馆在硬件上很好,但美术馆的品牌形象是由具体工作构建起来的,专业度和口碑是核心资产。所以,我们把美术馆日后可能遇到的工作进行拆解,在筹建期间寻找各种在地资源把它们一一前置,构建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品牌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关心员工的成长,要打破他们对美术馆工作的“休闲”预设,又要让他们真正喜爱这份工作,主动参与到美术馆的工作中。

《美术文化周刊》:如何通过在空间中生产、在地方生根、与行业关联来从城市生活的外部向美术馆工作的内部进行反向构建?

王晓松:美术馆的运营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稳定的品质才有可能获得回报,这些回报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认为,美术馆工作的重要性在于把长远规划与点滴行动结合在一起。我们要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做有意义的事。美术馆行业经常讨论的“无边界”仍是从美术馆自设的边界向外看,实际上仍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从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入手,用艺术行动向美术馆汇集能量、做人群建设、做信息关联,所以我们所有的项目既要有现场的针对性、有艺术的试验性,又要与地方发生关系,而不是“空降”的,同时还可以与今天更大范围的艺术生态形成内在的逻辑关联。

《美术文化周刊》:对苏州当代美术馆而言,如何在作品与公众之间构建真正理解与对话的路径?

王晓松:美术馆不是主题公园,不能主动迎合大众口味,而要以自身的资源为城市中的人们在不同层面上讨论问题、激发思考提供可能性。但是,美术馆又不是生活的刚需,况且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门槛——只不过以作品尤其是视觉艺术作品展示为目标的、“经典”意义上的美术馆,它的很多知识早已贯穿在民众的基础教育中,大家会忽略理解对象的知识门槛。但是,当代艺术的很多基础知识和我们曾经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时间差,而且不管是什么背景、什么定位的美术馆,首要服务的就是在地民众,要让他们真正成为美术馆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就通过艺术家项目、工作坊、讲座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调动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把艺术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变成城市生活的常识,反过来,这也有利于吸引未来有可能合作的各方专业人士。

(本文图片由苏州当代美术馆提供)

2024年1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苏州当代美术馆打造“无边界”艺术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